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方案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研究方案 | 第10页 |
·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高校学报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8页 |
·高校学报评价现状 | 第12-15页 |
·高校学报认可和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13页 |
·政府主导的学术期刊评价 | 第13页 |
·行业人员对高校学报的评价 | 第13-14页 |
·国际知名检索期刊对高校学报的隐性评价 | 第14-15页 |
·高校学报评价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所有评价均未对高校学报进行文化属性定位 | 第15页 |
·所有评价均未直接反映高校学报的整体办刊效果 | 第15-16页 |
·国内核心期刊评价中各种数据存在滞后性 | 第16页 |
·国际国内的期刊量化评价,均无法验证高校学报的特殊功能 | 第16页 |
·高校学报评价改进建议 | 第16-18页 |
·高校学报整体评价指标设定建议 | 第16页 |
·高校学报定性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设计建议 | 第16-17页 |
·高校学报定量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设定建议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高校学报办刊宗旨及其文化事业属性定位 | 第18-20页 |
·高校学报办刊宗旨 | 第18页 |
·高校学报创办之初的办刊宗旨 | 第18页 |
·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 | 第18页 |
·高校学报文化事业属性定位依据 | 第18-19页 |
·国外对学术期刊的保护措施 | 第18-19页 |
·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决定其文化事业属性 | 第19页 |
·高校学报是一种文化事业,经济效益隐性存在 | 第19-20页 |
第四章 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 第20-28页 |
·构建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20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20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20页 |
·可量化原则 | 第20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20页 |
·高校学报办刊效果体现的主要方面 | 第20-21页 |
·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指标设计 | 第21-23页 |
·各级评价指标及其选取依据 | 第21页 |
·高校学报国际影响力指标的涵义及计算公式 | 第21-22页 |
·高校学报国内影响力指标的涵义及计算公式 | 第22页 |
·行业人员对高校学报内在质量评价的指标涵义及评分方法 | 第22-23页 |
·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 第23-24页 |
·高校学报国际影响力各指标评分标准 | 第23页 |
·高校学报国内影响力各指标评分标准 | 第23-24页 |
·行业人员对高校学报内在质量评价的评分标准 | 第24页 |
·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指标分析 | 第24-28页 |
·高校学报国际影响力分析 | 第24页 |
·高校学报国内影响力分析 | 第24-27页 |
·高校学报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情况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高校学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情况统计分析 | 第25页 |
·高校学报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情况统计分析 | 第25-27页 |
·行业人员对高校学报内在质量评价的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问卷设计 | 第27页 |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27页 |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学报评价模型 | 第28-33页 |
·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依据 | 第28页 |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28页 |
·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 | 第28-30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30-31页 |
·线性加权法测评高校学报综合得分 | 第31-33页 |
第六章 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3-36页 |
·高校学报办刊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高校学报办刊水平不高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高校学报内部存在两大不可调和的矛盾 | 第34-35页 |
·编辑的有限性和学科的众多性之间的矛盾 | 第34-35页 |
·学报的综合性与读者需求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 第35页 |
·国内外各因素对学报的负面影响 | 第35-36页 |
·国际国内专业期刊的冲击,让高校学报处境艰难 | 第35页 |
·核心期刊的界定,让大多数学报痛失稿源 | 第35-36页 |
第七章 高校学报近期整改方案及远期办刊模式构想 | 第36-38页 |
·高校学报近期整改方案 | 第36-37页 |
·依托学科优势或地域优势,打造学报名栏 | 第36页 |
·不具备学科优势或地域优势的学报,走联合办刊之路 | 第36页 |
·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 第36-37页 |
·整顿编辑队伍,引进专业人才 | 第37页 |
·重视选题策划,发挥编辑主体功能 | 第37页 |
·加快学报网络化进程,扩大学报影响力 | 第37页 |
·高校学报远期办刊模式构想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1 | 第41-43页 |
附录2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