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一、本文研究对象与任务 | 第11页 |
(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 | 第11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二) 历史研究法 | 第14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科举制度兴废原因及其价值分析 | 第15-22页 |
一、回首科举制 | 第15-17页 |
(一) 科举制的概述 | 第15页 |
(二) 科举史的概要 | 第15-17页 |
二、科举制存在的原因 | 第17-18页 |
(一) 与贤能治国、精英统治的儒家理论相符合,但与当今高考选拔的目的不同 | 第17页 |
(二) 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这与当今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一致 | 第17-18页 |
三、科举制的价值 | 第18-19页 |
(一) 官吏选拔贡献巨大 | 第18页 |
(二) 开创公平考试原则 | 第18页 |
(三) 选拔人才功不可没 | 第18-19页 |
(四) 有利推动教育发展 | 第19页 |
四、科举制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一)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 第19页 |
(二)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 第19页 |
(三) 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 第19-20页 |
五、科举制的弊端 | 第20-22页 |
(一) 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致使考试呈现功利化倾向 | 第20页 |
(二) 科举制选拔人才有欺骗性 | 第20-21页 |
(三)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考试内容腐朽陈旧 | 第21页 |
(四) 考试方法僵化、教条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科举制的兴废给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 第22-35页 |
一、高考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 第25-27页 |
(一) 高考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如同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 第25-26页 |
(二) 高考作弊、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类似科举作弊、舞弊 | 第26页 |
(三) 出现高考移民问题,如同科举史上南北地域之争 | 第26-27页 |
二、面对现状思考高考方向 | 第27-29页 |
(一) 从历史的角度衡量高考不能废 | 第27页 |
(二) 面对实际情况高考不能废,如同历史上科举不能废 | 第27-29页 |
三、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 第29页 |
四、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举措 | 第29-35页 |
(一) 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要吸取科举考试内容陈旧单一的教训 | 第29-30页 |
(二) 高考考试方法的变革,避免重蹈科举考试的覆辙 | 第30页 |
(三) 高考命题方式的改革,扬弃科举考试的做法 | 第30-31页 |
(四) 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避免“一考定终身” | 第31-33页 |
(五) 高考组织形式的改革,逐步取消中学排名与升学率挂钩的现象 | 第33页 |
(六) 吸取国外高考改革经验 | 第33页 |
(七) 为考试立法,吸取科举考试作弊、舞弊教训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