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再生问题研究--以“武汉天地”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历史建筑及其保护?再生相关理论 | 第14-21页 |
·历史建筑及其保护和再生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原真性概念 | 第15-16页 |
·历史建筑保护和再生理论 | 第16-21页 |
·保护和再生的价值基础 | 第16-18页 |
·保护和再生策略及其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保护和再生趋势 | 第19-21页 |
3 武汉天地相关街区背景及更新状况分析 | 第21-33页 |
·街区背景介绍 | 第21-25页 |
·历史沿革及相关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3页 |
·旧城改建前街区空间形态 | 第23-25页 |
·旧城更新开发项目分析 | 第25-27页 |
·区域开发模式与发展定位分析 | 第25页 |
·实施方案与开发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武汉天地片区历史建筑改建概况 | 第27-33页 |
·相关事件梳理 | 第27-28页 |
·历史建筑概况 | 第28-33页 |
4 武汉天地历史建筑保护和再生策略分析 | 第33-53页 |
·从社区门楼到场所标志物的升华 | 第33-36页 |
·“大华里门楼”历史片段的修复 | 第33-35页 |
·作为“无意识纪念物”的历史片段再生 | 第35-36页 |
·从近代居住建筑到现代商业建筑的转型 | 第36-48页 |
·功能转变及空间转型实施策略 | 第37-39页 |
·结构改造——局部加固+整体取代 | 第39-41页 |
·表皮修复与织补 | 第41-45页 |
·外部空间调整——公共空间及公共活动的转变 | 第45-48页 |
·“另类保护”式再生促成新旧环境对话 | 第48-53页 |
·保护与开发互动下的历史要素重组 | 第48-50页 |
·既有要素的“另类保护”式再生 | 第50-53页 |
5 武汉天地再生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 第53-57页 |
·“拆”“留”之间的新机遇 | 第53-54页 |
·多样化价值取向引导再生策略 | 第54-55页 |
·商业开发主导下的再生风险 | 第55-57页 |
6 结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