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灵活光网络架构与全光信号处理技术 | 第14-19页 |
1.2.1 灵活光网络中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2.2 全光信号处理概述 | 第16-19页 |
1.3 基于PSA的全光矢量信号处理介绍 | 第19-27页 |
1.3.1 基于PSA进行信号处理概述 | 第19-20页 |
1.3.2 PSA主要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第二章 相位敏感放大技术 | 第35-53页 |
2.1 光学参量放大器理论 | 第35-39页 |
2.1.1 双泵浦OPA理论推导 | 第35-38页 |
2.1.2 单泵浦OPA理论推导 | 第38-39页 |
2.2 PSA基本理论 | 第39-45页 |
2.2.1 PSA种类介绍 | 第39-40页 |
2.2.2 双泵浦简并PSA理论及特性 | 第40-42页 |
2.2.3 PC型PSA理论及特性 | 第42-45页 |
2.3 PSA系统实际实现的关键问题 | 第45-50页 |
2.3.1 PSA系统中谐波相干性的产生 | 第46-47页 |
2.3.2 PSA过程中谐波相干性的保持 | 第47-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三章 QPSK向BPSK格式转换技术研究 | 第53-73页 |
3.1 全光矢量信号格式转换概述 | 第53-58页 |
3.1.1 全光信号格式转换技术介绍 | 第53-57页 |
3.1.2 QPSK向BPSK信号转换研究现状 | 第57-58页 |
3.2 转换系统原理 | 第58-62页 |
3.2.1 基于PSA的正交分解系统 | 第59-61页 |
3.2.2 基于AM的并串转换系统 | 第61-62页 |
3.3 系统性能与结果分析 | 第62-69页 |
3.3.1 系统仿真结构 | 第62-63页 |
3.3.2 正交分解系统性能 | 第63-66页 |
3.3.3 并串转换系统性能 | 第66-67页 |
3.3.4 格式转换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四章 具有复合功能的可重构全光节点研究 | 第73-101页 |
4.1 FON中的格式转换与二维再生需求 | 第73-80页 |
4.1.1 光网络中的调制格式 | 第73-74页 |
4.1.2 二维矢量信号再生 | 第74-80页 |
4.2 全光节点系统原理 | 第80-85页 |
4.2.1 基于PSA的正交分解系统 | 第81-83页 |
4.2.2 基于SPM效应的幅度再生系统 | 第83-84页 |
4.2.3 可控制节点功能的耦合系统 | 第84-85页 |
4.3 全光节点系统性能与结果分析 | 第85-97页 |
4.3.1 系统仿真结构 | 第86-87页 |
4.3.2 正交分解系统性能 | 第87-89页 |
4.3.3 幅度再生系统性能 | 第89-91页 |
4.3.4 二维再生节点结果分析 | 第91-94页 |
4.3.5 格式转换节点结果分析 | 第94-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全光矢量信号正交分解技术研究 | 第101-123页 |
5.1 全光矢量正交分解概述 | 第101-106页 |
5.1.1 全光矢量正交分解概念 | 第101-102页 |
5.1.2 全光正交分解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2-106页 |
5.2 基于HNLF介质单个PSA构成的正交分解器系统 | 第106-112页 |
5.2.1 系统原理与仿真结构 | 第106-109页 |
5.2.2 系统传递特性 | 第109-110页 |
5.2.3 针对16/32/64 QAM信号的分解应用 | 第110-112页 |
5.3 基于SOA介质单个PSA构成的QD系统 | 第112-118页 |
5.3.1 片上QD系统方案 | 第113-114页 |
5.3.2 仿真结构与测试方案 | 第114-115页 |
5.3.3 系统传递特性 | 第115页 |
5.3.4 针对16/32/64 QAM信号的分解应用 | 第115-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缩略词表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