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褐煤水分复吸形态识别及理化结构耦合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实验方案与分析方法 | 第20-25页 |
2.1 样品的制备与分析 | 第20页 |
2.2 实验台架及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褐煤提质特性评价及理化结构分析 | 第25-37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提质过程中煤质基本特性评价 | 第25-28页 |
3.3 提质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变化 | 第28-32页 |
3.4 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 | 第32-35页 |
3.5 提质褐煤的表面形貌特征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褐煤提质后的复吸水特性 | 第37-50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提质褐煤的复吸水率 | 第37-39页 |
4.3 MHC模型 | 第39-43页 |
4.4 煤样提质后的水分等温吸附 | 第43-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提质褐煤复吸收水分赋存形态 | 第50-62页 |
5.1 引言 | 第50-51页 |
5.2 水分干燥过程 | 第51-55页 |
5.3 水分赋存形态 | 第55-59页 |
5.4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全文总结及建议 | 第62-6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