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乡村规划提出基本而又艰巨性要求 | 第11-12页 |
1.1.2 建设“美丽乡村”对乡村规划提出高端而又普遍性要求 | 第12-13页 |
1.1.3 乡村人口结构变化与旅游发展对乡村规划提出多样与复合性要求 | 第13-14页 |
1.2 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1.2.1 国外乡村规划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2.2 国内乡村规划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3-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2 乡村规划新视角的开启:环境行为 | 第26-42页 |
2.1 乡村建设现状问题审视 | 第26-30页 |
2.1.1 忽视对乡村环境的保护与塑造 | 第26-29页 |
2.1.2 忽视对乡村行为的满足与引导 | 第29-30页 |
2.2 环境行为概念解析与理论解读 | 第30-37页 |
2.2.1 环境行为概念解析 | 第30-32页 |
2.2.2 环境行为理论解读 | 第32-37页 |
2.3 乡村规划中开启“环境行为”视角的必要性及其概念拓展 | 第37-41页 |
2.3.1 乡村规划中开启“环境行为”视角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2.3.2 乡村规划中“环境行为”概念的拓展 | 第39-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3 乡村环境行为视角的组成 | 第42-52页 |
3.1 环境视角的组成 | 第42-44页 |
3.1.1 当地地形地貌特征环境 | 第42-43页 |
3.1.2 乡村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环境 | 第43-44页 |
3.2 行为视角的组成 | 第44-50页 |
3.2.1 乡村人群的活动行为 | 第44-46页 |
3.2.2 乡村社会文化的活动行为 | 第46页 |
3.2.3 乡村经济产业的活动行为 | 第46-48页 |
3.2.4 乡村休闲旅游的活动行为 | 第48-50页 |
3.3 环境与行为互动的视角 | 第50-52页 |
3.3.1 环境与行为双赢局面的兼顾视角 | 第50页 |
3.3.2 环境与行为双向调节的协调视角 | 第50-52页 |
4 环境行为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理论构建 | 第52-73页 |
4.1 环境视角下的乡村规划 | 第52-56页 |
4.1.1 地域历史文化环境视角下的乡村规划 | 第52-53页 |
4.1.2 地形地貌环境视角下的乡村规划 | 第53-56页 |
4.2 行为视角下的乡村规划 | 第56-69页 |
4.2.1 适宜分类人群行为需求的乡村规划 | 第56-57页 |
4.2.2 适合社会文化行为的乡村规划 | 第57-60页 |
4.2.3 促进经济产业行为的乡村规划 | 第60-62页 |
4.2.4 满足休闲旅游行为的乡村规划 | 第62-69页 |
4.3 环境与行为互动视角下的乡村规划 | 第69-72页 |
4.3.1 环境与行为双赢兼顾的乡村规划 | 第69-71页 |
4.3.2 环境与行为双向调节的乡村规划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5 环境行为视角下的黄梅县界子墩村规划实践 | 第73-103页 |
5.1 界子墩村概况与现状问题剖析 | 第73-80页 |
5.1.1 概况 | 第73-77页 |
5.1.2 村庄问题剖析 | 第77-80页 |
5.2 环境视角下的界子墩乡村规划成果 | 第80-83页 |
5.2.1 传承与发扬地域历史文化环境下的界子墩乡村规划 | 第80-81页 |
5.2.2 适应当地地形地貌环境特征的界子墩乡村规划 | 第81-83页 |
5.3 行为视角下的界子墩乡村规划成绩 | 第83-97页 |
5.3.1 适宜分类人群行为需求的界子墩乡村规划 | 第83-85页 |
5.3.2 适合社会文化行为的界子墩乡村规划 | 第85-88页 |
5.3.3 促进经济产业行为的界子墩乡村规划 | 第88-92页 |
5.3.4 满足休闲旅游行为的界子墩乡村规划 | 第92-97页 |
5.4 环境与行为互动视角下的界子墩乡村规划成效 | 第97-103页 |
5.4.1 环境与行为在界子墩乡村规划中的双赢局面 | 第97-101页 |
5.4.2 环境与行为在界子墩乡村规划中的双向调节成效 | 第101-10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10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附录 | 第114-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