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 1.2.1 韧性抗震理论 | 第12-15页 | 
| 1.2.2 FEMAP-58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 1.2.3 结构系统韧性抗震研究 | 第16-18页 | 
| 1.2.4 非结构系统韧性抗震研究 | 第18-20页 |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重要建筑非结构系统的地震易损性 | 第23-73页 |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 2.2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 2.2.1 IDA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2.2.2 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 | 第26-27页 | 
| 2.3 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系统 | 第27-45页 | 
| 2.3.1 典型构件的地震易损性统计 | 第27-32页 | 
| 2.3.2 文物柜的减震装置 | 第32-34页 | 
| 2.3.3 文物柜的地震易损性 | 第34-38页 | 
| 2.3.4 文物柜的地震易损性试验验证 | 第38-45页 | 
| 2.4 位移敏感型非结构系统 | 第45-62页 | 
| 2.4.1 典型构件的地震易损性统计 | 第45-51页 | 
| 2.4.2 核电CAP1400安全级电路电缆通道系统的地震易损性试验验证 | 第51-56页 | 
| 2.4.3 管道系统抗震支架的地震易损性试验验证 | 第56-62页 | 
| 2.5 混合敏感型非结构系统 | 第62-70页 | 
| 2.5.1 吊顶系统的地震易损性 | 第63-66页 | 
| 2.5.2 吊顶系统的地震易损性试验验证 | 第66-7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 第三章 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73-81页 | 
| 3.1 地震安全性的定义及等级划分标准 | 第73页 | 
| 3.2 地震安全性的评价指标 | 第73-79页 | 
| 3.2.1 损伤指标 | 第74页 | 
| 3.2.2 破坏准则 | 第74-76页 | 
| 3.2.3 重要性系数 | 第76-77页 | 
| 3.2.4 损伤指数 | 第77-78页 | 
| 3.2.5 地震安全性指数 | 第78-79页 | 
| 3.3 地震安全性的评价流程 | 第79-8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四章 重要建筑地震韧性评价方法 | 第81-89页 | 
| 4.1 地震韧性的定义及等级划分标准 | 第81-83页 | 
| 4.2 地震韧性的评价指标 | 第83-86页 | 
| 4.2.1 功能损失 | 第83-84页 | 
| 4.2.2 功能恢复 | 第84-86页 | 
| 4.3 地震韧性的评价流程 | 第86-8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案例分析 | 第89-127页 | 
| 5.1 引言 | 第89页 | 
| 5.2 医疗建筑 | 第89-106页 | 
| 5.2.1 医疗建筑的组成 | 第89-91页 | 
| 5.2.2 医疗建筑案例概况 | 第91-93页 | 
| 5.2.3 医疗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案例分析 | 第93-103页 | 
| 5.2.4 医疗建筑地震韧性评价案例分析 | 第103-106页 | 
| 5.3 核电建筑 | 第106-124页 | 
| 5.3.1 核电建筑的组成 | 第106-107页 | 
| 5.3.2 核电建筑案例概况 | 第107-109页 | 
| 5.3.3 核电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案例分析 | 第109-121页 | 
| 5.3.4 核电建筑地震韧性评价案例分析 | 第121-12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 6.1 结论 | 第127页 | 
| 6.2 展望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