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对照及简写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1-1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临床资料及分组 | 第12页 |
1.2.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2.3 统计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结果 | 第14-20页 |
2.1 就诊主诉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分析 | 第14页 |
2.2 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分析 | 第14-16页 |
2.3 异常出血模式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分析 | 第16-18页 |
2.4 宫腔镜检查结果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分析 | 第18-20页 |
讨论 | 第20-27页 |
3.1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 第20页 |
3.2 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病因及高危因素 | 第20-22页 |
3.2.1 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 | 第20-21页 |
3.2.2 雌激素、年龄与子宫内膜增生 | 第21-22页 |
3.2.3 PCOS、肥胖、糖尿病与子宫内膜增生 | 第22页 |
3.3 异常子宫出血模式对子宫内膜增生性性病变诊断的意义 | 第22-23页 |
3.4 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诊断的意义 | 第23-24页 |
3.5 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与预防 | 第24-27页 |
3.3.1 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 | 第24-26页 |
3.5.1.1 去除危险因素 | 第24页 |
3.5.1.2 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的治疗 | 第24-25页 |
3.5.1.3 子宫内膜增生伴不典型增生的治疗 | 第25-26页 |
3.3.2 子宫内膜增生的预防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1-32页 |
综述 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 第32-3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个人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