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4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14-1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2 临床信息收集和随访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2 临床病理学评分标准 | 第14-15页 |
1.3.3 测序及数据处理 | 第15页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15-16页 |
结果 | 第16-27页 |
2.1 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 第16页 |
2.2 基于Scully标准的分类 | 第16页 |
2.3 基于评分系统的分类 | 第16-18页 |
2.4 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 第18-21页 |
2.4.1 突变特征 | 第18-19页 |
2.4.2 克隆相关性 | 第19-20页 |
2.4.3 拷贝数变异差异 | 第20-21页 |
2.5 筛选SEOCs中子可能为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的易感基因 | 第21-22页 |
2.6 回顾性分析46例同时性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发癌 | 第22-24页 |
2.7 比较Scully标准和评分系统结合二代测序分组间的预后 | 第24-25页 |
2.8 经评分系统分组后的双原发癌组和转移癌组分别与单发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组总生存率的比较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6-37页 |
综述 | 第37-4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