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概论 | 第14-20页 |
2.1 大数据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2.1.1 大数据的内涵 | 第14页 |
2.1.2 大数据的特征 | 第14页 |
2.1.3 大数据背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 | 第14-15页 |
2.2 个人信息的基本内涵 | 第15-17页 |
2.2.1 个人信息概念 | 第15-16页 |
2.2.2 个人信息特征 | 第16-17页 |
2.3 个人信息的保护价值 | 第17-20页 |
2.3.1 个人信息的人格尊严和自由价值 | 第17-18页 |
2.3.2 个人信息的使用价值 | 第18-19页 |
2.3.3 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 | 第19-20页 |
第3章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6页 |
3.1 由庞某诉趣拿公司、东方航空公司案引发的思考 | 第20-21页 |
3.1.1 案件概况 | 第20页 |
3.1.2 法院判决 | 第20-21页 |
3.1.3 分析与思考 | 第21页 |
3.2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现状 | 第21-22页 |
3.2.1 对个人信息的间接保护 | 第21-22页 |
3.2.2 对个人信息的直接保护 | 第22页 |
3.3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存在问题 | 第22-26页 |
3.3.1 “个人信息权”权利定位规定不明 | 第22-24页 |
3.3.2 传统“告知同意”规则已难满足需要 | 第24页 |
3.3.3 侵权责任难以认定 | 第24-25页 |
3.3.4 司法救济存在困难 | 第25页 |
3.3.5 缺乏专门法律的系统保护 | 第25-26页 |
第4章 大数据背景下域外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比较法考察 | 第26-30页 |
4.1 德国 | 第26页 |
4.2 美国 | 第26页 |
4.3 日本 | 第26-27页 |
4.4 评析与借鉴 | 第27-30页 |
第5章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完善建议 | 第30-42页 |
5.1 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定位 | 第31-33页 |
5.1.1 确立“个人信息权”的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5.1.2 个人信息权的客体 | 第32页 |
5.1.3 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内容 | 第32-33页 |
5.1.4 个人信息权的义务内容 | 第33页 |
5.2 构建多层次的合同法保护规则 | 第33-35页 |
5.2.1 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初级许可合同 | 第33-34页 |
5.2.2 个人信息向第三方流动再许可合同 | 第34-35页 |
5.3 完善侵权责任认定机制 | 第35-39页 |
5.3.1 侵权责任构成 | 第35-37页 |
5.3.3 侵权责任形式 | 第37-39页 |
5.4 确立公益诉讼的司法救济模式 | 第39页 |
5.4.1 数量巨大的个人信息关乎公共利益 | 第39页 |
5.4.2 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有效解决维权难的问题 | 第39页 |
5.4.3 消协诉讼主体资格确定开启先例 | 第39页 |
5.5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系统保护 | 第39-42页 |
5.5.1 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5.5.2 《个人信息保护法》宜采取“总-分”结构 | 第40页 |
5.5.3 强化对未成年人信息的保护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