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RC框架考虑楼板影响的梁柱实际受力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RC框架结构破坏机制 | 第9-10页 |
1.3 实际震害 | 第10-11页 |
1.4 “柱铰机制”形成的原因 | 第11-12页 |
1.5 现浇楼板对梁柱受力的影响 | 第12-13页 |
1.6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6.1 理论研究 | 第13-17页 |
1.6.2 试验研究 | 第17-19页 |
1.6.3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 | 第21-3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ABAQUS有限元模拟 | 第21-26页 |
2.2.1 混凝土本构 | 第21-23页 |
2.2.2 钢筋应力应变关系 | 第23页 |
2.2.3 单元选取 | 第23-24页 |
2.2.4 网格划分 | 第24页 |
2.2.5 结构加载 | 第24-26页 |
2.3 模拟方法验证 | 第26-28页 |
2.3.1 试验概况 | 第26-27页 |
2.3.2 结果对比 | 第27-28页 |
2.4 模型概况 | 第28-29页 |
2.5 现浇楼板对梁柱承载力的影响 | 第29-36页 |
2.5.1 楼板不规则 | 第29-30页 |
2.5.2 底层梁柱钢筋应力 | 第30-34页 |
2.5.3 二层梁柱钢筋应力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整浇楼板对框架梁实际受力的影响 | 第37-69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去除同一楼层不同位置楼板的模型框架梁轴力 | 第37-49页 |
3.2.1 底层框架梁轴力 | 第38-45页 |
3.2.2 二层框架梁轴力 | 第45-49页 |
3.3 去除同一位置不同楼层楼板的模型框架梁轴力 | 第49-56页 |
3.3.1 底层框架梁轴力 | 第49-53页 |
3.3.2 二层框架梁轴力 | 第53-56页 |
3.4 去除同一楼层不同位置楼板的模型正交梁轴力 | 第56-62页 |
3.4.1 底层正交梁轴力 | 第56-59页 |
3.4.2 二层正交梁轴力 | 第59-62页 |
3.5 去除同一位置不同楼层楼板的模型正交梁轴力 | 第62-67页 |
3.5.1 底层正交梁轴力 | 第62-64页 |
3.5.2 二层及三层1、2轴正交梁轴力 | 第64-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整浇楼板对框架柱实际受力的影响 | 第69-93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结构平面不规则 | 第69-70页 |
4.3 扭矩产生的原因及相关震害 | 第70-71页 |
4.4 无楼板位置处于同一楼层不同位置 | 第71-82页 |
4.4.1 底层框架柱扭矩 | 第71-76页 |
4.4.2 楼板整体扭转对柱顶扭矩的影响 | 第76-79页 |
4.4.3 二层框架柱扭矩 | 第79-82页 |
4.5 无楼板位置处于同一位置不同楼层 | 第82-91页 |
4.5.1 底层框架柱扭矩 | 第82-88页 |
4.5.2 二层框架柱扭矩 | 第88-91页 |
4.6 考虑柱端扭矩的调整配筋方案 | 第91-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调整配筋方案对RC框架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93-115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考虑梁内轴力的框架梁配筋方案调整 | 第93-99页 |
5.2.1 基于规范的相关梁端配筋计算公式 | 第93-95页 |
5.2.2 梁端配筋 | 第95-99页 |
5.3 修改配筋方案前后对比 | 第99-111页 |
5.3.1 底层梁柱钢筋应力对比 | 第99-101页 |
5.3.2 底层梁柱钢筋屈服侧移对比 | 第101-104页 |
5.3.3 二层梁柱钢筋应力以及屈服侧移对比 | 第104-108页 |
5.3.4 “强柱弱梁”实现情况对比 | 第108-111页 |
5.4 框架柱端扭矩对比 | 第111-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