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0-35页 |
一、美丽乡村建设及其背景 | 第20-25页 |
(一)美丽乡村建设 | 第20-22页 |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 第22-25页 |
二、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理论来源 | 第25-35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 | 第25-28页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乡村建设思想 | 第28-31页 |
(三)十八大以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 | 第31-35页 |
第二章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 第35-45页 |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 第35-39页 |
(一)农药和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污染 | 第35-36页 |
(二)农业生产废弃物引起的污染 | 第36-38页 |
(三)农村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 | 第38-39页 |
二、落后工业转移的环境问题 | 第39-41页 |
(一)落后工业转移农村产带来的污染 | 第39-40页 |
(二)对农村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造成的环境问题 | 第40-41页 |
三、当地生活垃圾的污染 | 第41-45页 |
(一)生活垃圾的污染 | 第41页 |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 | 第41-42页 |
(三)建筑垃圾的污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与根源 | 第45-51页 |
一、农村生态问题的实质 | 第45-47页 |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第45-46页 |
(二)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制度层面问题 | 第46-47页 |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 第47-51页 |
(一)传统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 | 第47-48页 |
(二)传统的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 | 第48-49页 |
(三)农民的非理性化消费的生活方式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对策 | 第51-61页 |
一、转变农村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模式 | 第51-54页 |
(一)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型转变 | 第51-52页 |
(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质量 | 第52-53页 |
(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改变农业传统经营模式 | 第53-54页 |
二、实现惠农制度与政策的创新 | 第54-56页 |
(一)实现惠农制度创新 | 第54-55页 |
(二)落实农村的精准扶贫政策 | 第55-56页 |
三、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体系 | 第56-58页 |
(一)完善农村环保法律制度,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 第56-57页 |
(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农村环保设施的投入 | 第57-58页 |
四、重塑乡村文化以提高农民素养 | 第58-61页 |
(一)重塑乡村文化,倡导理性化消费 | 第58-59页 |
(二)加强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 第59-61页 |
结束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