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设计及合成潜在的芳酸类非甾体消炎药及其多晶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1.1 前言第11页
    1.2 非甾体消炎药的发展第11-13页
    1.3 非甾体消炎药的分类第13-15页
    1.4 药物多晶型的研究第15-20页
        1.4.1 药物多晶型的概念第15页
        1.4.2 药物多晶型的研究意义第15-17页
        1.4.3 多晶型的制备方法第17-18页
        1.4.4 晶体的表征方法第18-20页
    1.5 研究课题介绍第20-27页
        1.5.1 设计思路第20-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3 研究进展第25-27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7-37页
    2.1 原料与试剂第27-29页
    2.2 仪器与设备第29页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29-34页
        2.3.1 3-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1)的合成第30-31页
        2.3.2 4-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2)的合成第31页
        2.3.3 5-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3)的合成第31页
        2.3.4 6-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4)的合成第31-32页
        2.3.5 2-(苯基氨基)苯甲酸(5)的合成第32页
        2.3.6 2-(苄基氨基)苯甲酸(6)的合成第32-33页
        2.3.7 2-(苯乙氨基)苯甲酸(7)的合成第33页
        2.3.8 2-(3-苯基丙基氨基)苯甲酸(8)的合成第33-34页
        2.3.9 2-(4-苯基丁胺)苯甲酸(9)的合成第34页
    2.4 晶体的筛选第34-35页
    2.5 晶体结构测定第35页
    2.6 粉末X-射线衍射(PXRD)第35页
    2.7 热学表征第35-36页
    2.8 光谱学表征第36-37页
        2.8.1 振动光谱(IR与 Raman)第36页
        2.8.2 紫外(UV-Vis)光谱的测定第36-37页
第3章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及多晶型研究第37-85页
    3.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氢谱第37-51页
        3.1.1 3-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1)的1H NMR表征第37-38页
        3.1.2 4-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2)的1H NMR表征第38-40页
        3.1.3 5-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3)的1H NMR表征第40-41页
        3.1.4 6-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4)的1H NMR表征第41-43页
        3.1.5 2-(苯基氨基)苯甲酸(5)的1H NMR表征第43-45页
        3.1.6 2-(苄基氨基)苯甲酸(6)的1H NMR表征第45-46页
        3.1.7 2-(苯乙氨基)苯甲酸(7)的1H NMR表征第46-48页
        3.1.8 2-(3-苯基丙基氨基)苯甲酸(8)的1H NMR表征第48-49页
        3.1.9 2-(4-苯基丁胺)苯甲酸(9)的1H NMR表征第49-51页
    3.2 晶体筛选第51-54页
        3.2.1 晶体筛选结果第51-53页
        3.2.2 晶体形貌第53-54页
    3.3 化合物晶体多晶型的分析第54-69页
        3.3.1 单晶衍射分析第54-57页
        3.3.2 分子构象异构体的重叠第57-60页
        3.3.3 化合物1的晶体分子堆积分析第60-61页
        3.3.4 化合物2的晶体分子堆积分析第61-64页
        3.3.5 化合物3的晶体分子堆积分析第64页
        3.3.6 化合物5的晶体分子堆积分析第64-65页
        3.3.7 化合物6的晶体分子堆积分析第65-66页
        3.3.8 化合物7的晶体分子堆积分析第66-67页
        3.3.9 化合物8的晶体分子堆积分析第67-69页
    3.4 其他表征与结果分析第69-85页
        3.4.1 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第69-75页
        3.4.2 热学分析第75-81页
        3.4.3 UV-Vis分析第81-82页
        3.4.4 计算结果第82-85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8页
    4.1 结论第85-86页
    4.2 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5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95-97页
附图第97-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精细化工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下一篇:小檗碱9位贝特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