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野大麦内生真菌提高宿主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前言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4页
    1.1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研究进展第16-29页
        1.1.1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简介第16页
        1.1.2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兼容性第16-17页
        1.1.3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传播与在宿主体内的定殖第17-18页
        1.1.4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检测方法第18-19页
        1.1.5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分类学研究进展第19-29页
    1.2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的影响第29-39页
        1.2.1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生物抗性的影响第29-34页
        1.2.2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非生物抗性的影响第34-38页
        1.2.3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38-39页
    1.3 禾草Epichloa(?)属内生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39-41页
    1.4 野大麦的研究进展第41-44页
        1.4.1 野大麦的分布与特征第41-42页
        1.4.2 野大麦的耐盐机理第42页
        1.4.3 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第42-44页
第二章 布顿大麦(Hordeum bogdanii)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生物碱特性第44-79页
    2.1 引言第44-4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2.2.1 材料第45页
        2.2.2 方法第45-47页
    2.3 结果第47-75页
        2.3.1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的形态及生长速率第47-49页
        2.3.2 布顿大麦非杂交种内生真菌的管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第49-58页
        2.3.3 布顿大麦杂交种内生真菌的管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第58-67页
        2.3.4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交配型基因及波胺生物碱合成基因检测第67-68页
        2.3.5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麦角类生物碱合成基因检测第68-70页
        2.3.6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吲哚二萜类生物碱合成基因检测第70-72页
        2.3.7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黑麦草碱合成基因检测第72-73页
        2.3.8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基因型分类第73-75页
    2.4 讨论第75-77页
        2.4.1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的形态多样性和基因型多样性第75-76页
        2.4.2 布顿大麦内生真菌新杂交分类群Epichlo(?)sp.HboTG-第76-77页
    2.5 小结第77-79页
第三章 野大麦内生真菌的鉴定及其产生物碱、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第79-103页
    3.1 引言第79-8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80-83页
        3.2.1 材料第80页
        3.2.2 方法第80-83页
    3.3 结果第83-98页
        3.3.1 野大麦内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第83-85页
        3.3.2 tefA和 actG的系统发育分析第85-89页
        3.3.3 野大麦内生真菌交配型及生物碱合成基因检测第89-91页
        3.3.4 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碱检测第91页
        3.3.5 野大麦内生真菌WBE1 生物学特性第91-98页
    3.4 讨论第98-102页
    3.5 小结第102-103页
第四章 内生真菌侵染对氯化钠胁迫下野大麦组织结构的影响第103-117页
    4.1 引言第103-10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05-107页
        4.2.1 材料第105页
        4.2.2 方法第105-107页
        4.2.3 数据分析第107页
    4.3 结果第107-113页
        4.3.1 内生真菌侵染对宿主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根部组织结构的影响第107-109页
        4.3.2 内生真菌侵染对宿主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茎部组织结构的影响第109-111页
        4.3.3 内生真菌侵染对宿主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叶部组织结构的影响第111-113页
    4.4 讨论第113-116页
    4.5 小结第116-117页
第五章 氯化钠胁迫对野大麦茎基部菌丝密度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117-128页
    5.1 引言第117-118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8-121页
        5.2.1 材料第118-119页
        5.2.2 方法第119-121页
    5.3 结果第121-123页
        5.3.1 盐胁迫下野大麦茎基部内生真菌菌丝密度度的变化第121页
        5.3.2 盐胁迫下野大麦茎基部波胺peramine含量的变化第121-122页
        5.3.3 盐胁迫下野大麦茎基部菌丝密度和波胺peramine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22-123页
    5.4 讨论第123-126页
    5.5 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几种代谢产物的影响第128-142页
    6.1 引言第128-130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30-132页
        6.2.1 材料第130-131页
        6.2.2 方法第131-132页
        6.2.3 数据分析第132页
    6.3 结果第132-138页
        6.3.1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不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132-135页
        6.3.2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总酚含量的影响第135页
        6.3.3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类黄酮含量的影响第135-136页
        6.3.4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第136页
        6.3.5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136-138页
    6.4 讨论第138-140页
    6.5 小结第140-142页
第七章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多胺代谢的影响第142-161页
    7.1 前言第142-144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44-146页
        7.2.1 材料第144页
        7.2.2 方法第144-145页
        7.2.3 试验数据的统计方法第145-146页
    7.3 结果第146-152页
        7.3.1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生物量的影响第146页
        7.3.2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腐胺含量的影响第146-147页
        7.3.3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亚精胺含量的影响第147-148页
        7.3.4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精胺含量的影响第148-150页
        7.3.5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腐胺,亚精胺和精胺所占多胺总量的比例的影响第150-151页
        7.3.6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自由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多胺含量所占多胺总含量比例的影响第151页
        7.3.7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腐胺/(亚精胺+精胺)的影响第151-152页
    7.4 讨论第152-158页
    7.5 小结第158-161页
第八章 外源亚精胺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耐盐性的影响第161-178页
    8.1 前言第161-162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62-163页
        8.2.1 试验材料第162页
        8.2.2 试验方法第162-163页
        8.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163页
    8.3 结果第163-175页
        8.3.1 外源亚精胺与内生真菌互作对氯化钠胁迫下野大麦生长的影响第163-165页
        8.3.2 外源亚精胺与内生真菌互作对氯化钠胁迫下野大麦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165-167页
        8.3.3 外源亚精胺与内生真菌互作对氯化钠胁迫下野大麦钠钾钙含量的影响第167-170页
        8.3.4 外源亚精胺与内生真菌互作对氯化钠胁迫下野大麦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第170-173页
        8.3.5 外源亚精胺与内生真菌互作对氯化钠胁迫下野大麦碳氮磷比的影响第173-175页
    8.4 讨论第175-177页
    8.5 小结第177-178页
第九章 内生真菌侵染对中性复合盐和碱性复合盐胁迫下野大麦的影响第178-198页
    9.1 前言第178-179页
    9.2 材料与方法第179-181页
        9.2.1 植物材料第179页
        9.2.2 试验方法第179-181页
        9.2.3 数据分析方法第181页
    9.3 结果第181-192页
        9.3.1 内生真菌侵染对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野大麦生长指标的影响第181-183页
        9.3.2 内生真菌侵染对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野大麦光合指标的影响第183-184页
        9.3.3 内生真菌侵染对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野大麦生理指标的影响第184-186页
        9.3.4 内生真菌侵染对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野大麦离子含量的影响第186-187页
        9.3.5 内生真菌侵染对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野大麦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第187-190页
        9.3.6 内生真菌侵染对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野大麦碳氮磷比的影响第190-192页
    9.4 讨论第192-197页
        9.4.1 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植株在中性盐胁迫和碱性盐胁迫下的影响第192-195页
        9.4.2 中性盐和碱性盐对野大麦生长的不同影响第195-197页
    9.5 小结第197-198页
第十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198-201页
    10.1 主要结论第198-199页
    10.2 创新点第199页
    10.3 研究展望第199-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27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227-228页
致谢第228-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褐牙鲆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抗氧化和免疫系统对甲基汞毒性的响应
下一篇:刺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运动和应激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