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鱼腥草素钠与不同种属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和分子对接研究 | 第13-48页 |
一、前言 | 第13-19页 |
1.1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 | 第13-14页 |
1.2 血清白蛋白与药物的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1.3 SH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19-37页 |
2.1 SH与两种血清白蛋白结合参数的确定 | 第19-27页 |
2.1.1 血清白蛋白与SH相互作用的紫外图谱 | 第19-20页 |
2.1.2 血清白蛋白与SH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 | 第20-21页 |
2.1.3 猝灭类型及猝灭常数的确定 | 第21-23页 |
2.1.4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确定 | 第23-24页 |
2.1.5 热力学参数和相互作用力的确定 | 第24-25页 |
2.1.6 血清白蛋白与SH结合距离的确定 | 第25-27页 |
2.2 SH对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 第27-34页 |
2.2.1 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血清白蛋白与SH相互作用 | 第27-28页 |
2.2.2 三维荧光研究血清白蛋白与SH的相互作用 | 第28-32页 |
2.2.3 CD研究血清白蛋白与SH的相互作用 | 第32-34页 |
2.3 SH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的确定 | 第34-37页 |
2.3.1 竞争性实验 | 第34-36页 |
2.3.2 分子对接 | 第36-37页 |
三、结论 | 第37-38页 |
四、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4.2.1 溶液的配制 | 第38页 |
4.2.2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 | 第38-39页 |
4.2.3 荧光光谱测试 | 第39页 |
4.2.4 同步荧光光谱测试 | 第39页 |
4.2.5 三维荧光光谱测试 | 第39页 |
4.2.6 圆二色谱测试 | 第39页 |
4.2.7 竞争性实验 | 第39-40页 |
4.2.8 对接实验 | 第40-41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第二部分 基于手性光谱学的2-氨基丁醇绝对光学纯度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 第48-66页 |
一、前言 | 第48-51页 |
1.1 确定2-氨基丁醇光学纯度的方法 | 第49页 |
1.2 绝对构型的确定方法 | 第49-50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50-51页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2.1 衍生化路线 | 第51-52页 |
2.2 紫外图谱和圆二色谱的分析 | 第52-54页 |
2.3 HPLC分析 | 第54-56页 |
2.4 方法的应用 | 第56-58页 |
三、结论 | 第58-59页 |
四、实验部分 | 第59-63页 |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9页 |
4.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9-61页 |
4.3 HPLC分析条件 | 第61-62页 |
4.4 量化计算 | 第62-63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三部分 三种苦参碱类化合物电子圆二色谱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第66-98页 |
一、前言 | 第66-72页 |
1.1 ECD的原理 | 第66-67页 |
1.2 量化计算 | 第67-69页 |
1.3 苦参碱类化合物 | 第69-70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70-72页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72-90页 |
2.1 三种化合物的实验ECD图谱 | 第72-73页 |
2.2 δ-内酰胺的经验规则 | 第73-74页 |
2.3 构象的搜索与优化 | 第74-79页 |
2.4 实验图谱与计算图谱的比较 | 第79-80页 |
2.5 参数对ECD图谱的影响 | 第80-86页 |
2.6 分子轨道分析 | 第86页 |
2.7 溶剂效应对苦参碱类化合物ECD图谱的影响 | 第86-90页 |
三、结论 | 第90-91页 |
四、实验操作 | 第91-93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图 | 第98-131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