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经济学人》涉华报道分析 | 第19-33页 |
2.1 《经济学人》涉华报道的基本轮廓 | 第19-24页 |
2.1.1 《经济学人》涉华报道数量统计 | 第19-20页 |
2.1.2 议题分类统计 | 第20-24页 |
2.2 《经济学人》涉华报道动态呈现 | 第24-29页 |
2.2.1 从栏目划分看涉华报道的变化 | 第24-27页 |
2.2.2 从议题划分看涉华报道的变化 | 第27-29页 |
2.3 基于涉华报道统计及变化的分析 | 第29-33页 |
2.3.1 涉华报道总框架分析 | 第29-30页 |
2.3.2 议题设置与版块 | 第30-31页 |
2.3.3 议题动态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经济学人》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 | 第33-46页 |
3.1 “正面”的国家形象呈现 | 第33-37页 |
3.1.1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肮脏的“垃圾清理者” | 第33-34页 |
3.1.2 “创新大国”和“丝路国家”在质疑声中浮现 | 第34-36页 |
3.1.3 商业与企业:模式创新不断,散发生机活力 | 第36-37页 |
3.2 “负面”的国家形象呈现 | 第37-42页 |
3.2.1 农村与人口老龄化:贫困的农村,担忧的老人 | 第37-38页 |
3.2.2 灾难报道:政府监管不力,但逐渐好转 | 第38-40页 |
3.2.3 货币与金融:金融乱象屡禁不止,股票市场萎靡不振 | 第40-42页 |
3.3 “中立”的国家形象呈现 | 第42-46页 |
3.3.1 国际投资与贸易:逐渐开放的“处于战争中的国家” | 第42-43页 |
3.3.2 宏观经济:压力与活力并存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第43-44页 |
3.3.3 社会:面临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告别“贫穷、落后”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对《经济学人》呈现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与启示 | 第46-57页 |
4.1 议题选择由“负面”向“中立”转变 | 第46-48页 |
4.1.1 样本分析 | 第46-48页 |
4.1.2 小结 | 第48页 |
4.2 态度倾向总体中性 | 第48-50页 |
4.2.1 样本分析 | 第48-50页 |
4.2.2 小结 | 第50页 |
4.3 形象呈现彰显特色 | 第50-53页 |
4.3.1 用数据图表呈现理性形象 | 第50-51页 |
4.3.2 插图呈现视觉形象 | 第51-52页 |
4.3.3 “本土化”词汇使用 | 第52-53页 |
4.4 价值取向决定“形象呈现” | 第53-55页 |
4.4.1 “自由贸易、国际主义”的创办初衷 | 第53-54页 |
4.4.2 古典自由主义价值观 | 第54页 |
4.4.3 价值观“重合度”决定报道强度与态度 | 第54-55页 |
4.5 经济发展与政策导向影响未来报道方向 | 第55-56页 |
4.5.1 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5页 |
4.5.2 政策导向的影响 | 第55-56页 |
4.6 中国市场是《经济学人》无法抵制的诱惑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