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农业信贷论文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绩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7-16页
    1.1 研究背景第7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8页
        1.2.1 研究目的第7-8页
        1.2.2 研究意义第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4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8-11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3 评述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主要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创新点第15-16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21页
    2.1 概念界定第16-17页
        2.1.1 精准扶贫第16页
        2.1.2 小额扶贫贷款第16页
        2.1.3 “特惠贷”第16-17页
        2.1.4 惠农信贷第17页
    2.2 相关理论第17-21页
        2.2.1 普惠金融理论第17-18页
        2.2.2 金融扶贫理论第18-19页
        2.2.3 政策绩效评价理论第19-21页
3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价第21-41页
    3.1 “特惠贷”: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有力载体第21-23页
        3.1.1 普惠金融背景下产生“特惠贷”第21页
        3.1.2 金融扶贫目的下应用“特惠贷”第21页
        3.1.3 “特惠贷”实施流程分析第21-23页
    3.2 可能影响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因素第23-28页
        3.2.1 政府层面对“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3.2.2 银行层面对“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影响因素第24-26页
        3.2.3 农户层面对“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3.2.4 影响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指标体系第27-28页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评价第28-37页
        3.3.1 层次分析法简介第28-31页
        3.3.2 惠农信贷政策绩效的专家评价第31-32页
        3.3.3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因素的权重计算第32-35页
        3.3.4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定性评价第35-37页
    3.4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定量评价与案例分析第37-41页
        3.4.1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定量评价第37-39页
        3.4.2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实施绩效的案例分析第39-41页
4 织金县“特惠贷”政策绩效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原因第41-47页
    4.1 “特惠贷”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第41-44页
        4.1.1 政府层面问题第41-42页
        4.1.2 银行层面问题第42-43页
        4.1.3 农户与社会层面问题第43-44页
    4.2 “特惠贷”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4-47页
        4.2.1 参与者对“特惠贷”内涵的认知不足第44-45页
        4.2.2 农商行服务能力相对有限第45页
        4.2.3 由于精准识别问题导致贷款的受众偏移第45页
        4.2.4 政府审批风险补偿及贴息资金效率低下第45-47页
5 促进织金县“特惠贷”政策绩效提升的对策第47-54页
    5.1 政府层面第47-49页
        5.1.1 完善对“特惠贷”的直接政策支持第47页
        5.1.2 政府完善对贫困人口的精确界定与确认体系第47-48页
        5.1.3 政府加强惠农信贷业务监管与引导第48页
        5.1.4 加大贴息及风险补偿财政资金的投入及审批效率第48-49页
    5.2 银行层面第49-51页
        5.2.1 扩大惠农贷款政策普及面第49页
        5.2.2 重新优化设计惠农信贷的周期、额度等要素第49-50页
        5.2.3 构建完善的“特惠贷”风险控制机制第50-51页
        5.2.4 实施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第51页
    5.3 农户与社会层面第51-54页
        5.3.1 增强农户信贷诚信意识第51-52页
        5.3.2 引导农户参加借贷保险保障体系第52-53页
        5.3.3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第53-54页
6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J汽车公司产品开发工程数据及供应商数据管理研究
下一篇:静电纺pH与温度敏感型纳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