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本论文主要名词术语的简写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2-17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原理 | 第12-15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17-20页 |
1.3.1 金属氧化物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2 导电聚合物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3 碳材料的优势 | 第19-20页 |
1.4 碳材料的活化和杂原子掺杂 | 第20-23页 |
1.4.1 碳材料的活化 | 第20-22页 |
1.4.2 杂原子掺杂 | 第22-23页 |
1.5 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1.5.1 影响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23-26页 |
1.5.2 活性炭 | 第26页 |
1.5.3 碳纳米管 | 第26页 |
1.5.4 石墨烯 | 第26-27页 |
1.5.5 活性炭纤维 | 第27页 |
1.5.6 其它碳材料 | 第27-29页 |
1.6 本课题立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9-31页 |
1.6.1 立题意义 | 第2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3 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1-37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31-3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31-33页 |
2.2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方法 | 第33-35页 |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3页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3页 |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4页 |
2.2.4 比表面和孔结构测试 | 第34页 |
2.2.5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34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4-35页 |
2.2.7 元素分析 | 第35页 |
2.3 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35-37页 |
2.3.1 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 | 第35页 |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第3章 氮氧共掺杂多级孔碳纳米带制备及其超容性能研究 | 第37-52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2.1 LPHF的合成 | 第38页 |
3.2.2 制备NCNBs | 第38-39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9-50页 |
3.3.1 LPHF与NCNBs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39-46页 |
3.3.2 氮氧共掺杂碳纳米带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6-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氮氧共掺杂多级孔碳纳米微球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4.2.1 PACP的合成 | 第53页 |
4.2.2 HCNs的制备 | 第53-54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4-65页 |
4.3.1 PACP和HCNs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54-60页 |
4.3.2 氮氧共掺杂中空碳纳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0-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碳纳米带-碳纳米微球复合材料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第66-82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5.2.1 NCHCs的合成 | 第67页 |
5.2.2 NCHCs的制备 | 第67-68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8-79页 |
5.3.1 CPNs与NCHCs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68-74页 |
5.3.2 氮氧共掺杂碳纳米带-中空碳纳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74-79页 |
5.4 NCNBs、HCNs与NCHCs的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