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第8-12页 |
1.2.1 深度域地震解释技术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3 深度域地震解释研究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时间域和深度域地震数据的差异分析 | 第13-34页 |
2.1 深度域数据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 第13页 |
2.2 深度域数据特征分析 | 第13-17页 |
2.2.1 时深转换数据特征分析 | 第14-16页 |
2.2.2 波场快照数据特征分析 | 第16-17页 |
2.3 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2.4 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方法研究 | 第18-33页 |
2.4.1 深度域等效“子波”提取研究 | 第20-27页 |
2.4.2 公式子波褶积思想 | 第27-29页 |
2.4.3 褶积方法精度测试分析 | 第29-31页 |
2.4.4 井资料适用分析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深度偏移数据的特征分析 | 第34-62页 |
3.1 典型地质模型的正演模拟及偏移处理 | 第34-39页 |
3.1.1 典型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1.2 二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 | 第35-38页 |
3.1.3 Kirchhoff偏移成像技术 | 第38-39页 |
3.2 偏移记录中子波的特征分析 | 第39-45页 |
3.2.1 叠前偏移子波对比 | 第40-41页 |
3.2.2 叠后偏移子波对比 | 第41-43页 |
3.2.3 偏移过程中子波变化对比 | 第43-45页 |
3.3 时深两域反射振幅特征对比分析 | 第45-54页 |
3.3.1 典型模型构造形态时深差异 | 第45-47页 |
3.3.2 时深两域反射成像的几何特征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3.3.3 时深两域反射成像振幅特征对比分析 | 第50-54页 |
3.4 速度对偏移成像的影响分析 | 第54-61页 |
3.4.1 偏移速度场对成像的影响原理分析 | 第55-57页 |
3.4.2 模型测试分析 | 第57-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深度域地震属性适应性分析 | 第62-82页 |
4.1 常用的地震属性 | 第62-65页 |
4.1.1 属性体、属性剖面 | 第62-63页 |
4.1.2 沿层地震属性 | 第63-65页 |
4.2 基于地质模型的深度域属性提取试验 | 第65-72页 |
4.2.1 属性体 | 第66-67页 |
4.2.2 沿层属性 | 第67-72页 |
4.3 利用深度域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72-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