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甜菜夜蛾的研究概况 | 第13-23页 |
1 甜菜夜蛾在世界上的分布 | 第13页 |
2 甜菜夜蛾在我国的分布 | 第13-14页 |
3 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3.1 甜菜夜蛾的生活习性 | 第14-15页 |
3.2 甜菜夜蛾具有迁飞性 | 第15页 |
3.3 甜菜夜蛾是多食性昆虫 | 第15-16页 |
3.4 甜菜夜蛾的越冬习性 | 第16页 |
4 甜菜夜蛾的危害 | 第16页 |
5 甜菜夜蛾的暴发原因 | 第16-19页 |
5.1 自身原因 | 第17页 |
5.2 温湿度 | 第17页 |
5.3 种植结构及栽培管理 | 第17-18页 |
5.4 天敌数量减少 | 第18页 |
5.5 抗药性的产生 | 第18-19页 |
6 甜菜夜蛾的防治 | 第19-20页 |
6.1 农业防治 | 第19页 |
6.2 生物防治 | 第19页 |
6.3 物理防治 | 第19-20页 |
6.4 化学防治方法 | 第20页 |
7 芦笋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7.1 芦笋的价值和在世界上的分布 | 第20-21页 |
7.2 中国芦笋发展前景 | 第21页 |
7.3 我国浙北地区芦笋的种植情况 | 第21页 |
8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8.1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8.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50页 |
第一章 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动态研究 | 第23-29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1.2 试验地点和环境 | 第24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甜菜夜蛾的抗寒能力与越冬观察 | 第29-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1.3 数据整理 | 第30-3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2.1 过冷却点测定 | 第31-32页 |
2.2 田间越冬试验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芦笋地甜菜夜蛾性诱剂应用技术研究 | 第34-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5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2.1 诱芯的诱捕效果比较 | 第35-37页 |
2.2 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蛾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田间防控效果评估 | 第4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1.3 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11种农药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杀虫活性的评估 | 第44-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1.3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7-50页 |
1、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1.1 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动态研究 | 第47页 |
1.2 甜菜夜蛾的越冬观察 | 第47页 |
1.3 芦笋地甜菜夜蛾性诱剂应用技术研究 | 第47页 |
1.4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田间防控效果评估 | 第47-48页 |
1.5 11种农药对芦笋地甜菜夜蛾的室内杀虫活性 | 第48页 |
2、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2.1 发生规律方面 | 第48页 |
2.2 性诱剂方面 | 第48页 |
2.3 SeNPV方面 | 第48-49页 |
2.4 化学农药方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