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8-9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4.1 共享经济 | 第13页 |
1.4.2 乡村旅游民宿 | 第13-14页 |
1.4.3 景观设计 | 第14-15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5.1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1.5.2 结果分析 | 第15-19页 |
1.5.3 国内民宿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5.4 全球民宿发展现状 | 第20页 |
1.5.5 综合评述 | 第20-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共享经济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1.1 共享经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页 |
2.1.2 旅游共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22-24页 |
2.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4-27页 |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2 景观设计的马斯洛需求理论验证 | 第25-27页 |
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3.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基本内容 | 第27-28页 |
2.3.2 可持续发展旅游相关内容 | 第28页 |
2.3.3 景观设计可续持发展理论 | 第28页 |
2.4 乡村旅游之游憩学理论 | 第28-30页 |
2.4.1 游憩学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2.4.2 游憩学对景观设计布局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3 游憩对景观植物设计的影响 | 第30页 |
2.5 景观美学理论 | 第30-32页 |
2.5.1 景观美学理论基础 | 第30页 |
2.5.2 民宿景观设计美学体现 | 第30-32页 |
3 乡村旅游民宿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 第32-54页 |
3.1 云夕戴家山乡土艺术民宿 | 第32-41页 |
3.1.1 设计要素 | 第32-39页 |
3.1.2 设计技术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3 实施策略与机制 | 第40-41页 |
3.2 武义随园民宿 | 第41-46页 |
3.2.1 设计要素 | 第41-45页 |
3.2.2 设计技术与方法 | 第45页 |
3.2.3 实施策略与机制 | 第45-46页 |
3.3 清境原舍民宿 | 第46-54页 |
3.3.1 设计要素 | 第47-52页 |
3.3.2 设计技术与方法 | 第52-53页 |
3.3.3 实施策略与机制 | 第53-54页 |
4 共享经济下乡村旅游民宿景观设计的理论探讨 | 第54-59页 |
4.1 乡村旅游民宿景观设计新特性要素分析 | 第54-55页 |
4.1.1 宏观视角 | 第54-55页 |
4.1.2 微观视角 | 第55页 |
4.2 乡村旅游民宿景观设计新特性的科学路径 | 第55-57页 |
4.2.1 景观功能上的构建 | 第55-56页 |
4.2.2 景观文化上的构建 | 第56-57页 |
4.3 乡村旅游民宿新特性下景观设计实施策略与机制 | 第57-59页 |
4.3.1 空间层面的共享 | 第57-58页 |
4.3.2 时间层面的共享 | 第58-59页 |
5 盘锦新立镇旅游民宿共享经济新特性影响下景观设计研究 | 第59-86页 |
5.1 景观设计要素体现 | 第60-75页 |
5.1.1 环境特色 | 第60-63页 |
5.1.2 功能组织 | 第63-65页 |
5.1.3 建筑特色 | 第65-67页 |
5.1.4 材料运用 | 第67-71页 |
5.1.5 植被要素 | 第71-73页 |
5.1.6 交通组织 | 第73-75页 |
5.2 景观设计技术与方法探讨 | 第75-81页 |
5.2.1 运用景观美学构建互动共享空间 | 第75-76页 |
5.2.2 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完善配套设施 | 第76-77页 |
5.2.3 主动共享与被动共享的平衡 | 第77-78页 |
5.2.4 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景观处理方法 | 第78-81页 |
5.3 实施策略与机制 | 第81-86页 |
5.3.1 政策支持—政府给与高度重视 | 第81-82页 |
5.3.2 合作共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第82-83页 |
5.3.3 国际合作—吸纳设计技术与思想 | 第83页 |
5.3.4 分期发展—区域旅游和民宿发展分阶段进行 | 第83-84页 |
5.3.5 联合开发—产游依托招商引资 | 第84-85页 |
5.3.6 联合推广—扩大项目影响力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