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自然水体中氮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12-14页 |
1.2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4-17页 |
1.2.2 典型的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 第17-19页 |
1.2.3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的不足 | 第19-20页 |
1.3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3.1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 | 第20-22页 |
1.3.2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 第22页 |
1.3.3 OLAND工艺 | 第22-23页 |
1.3.4 SHARON工艺 | 第23-25页 |
1.3.5 SHARON-ANAMMOX组合工艺 | 第25-26页 |
1.3.6 CANON工艺 | 第26页 |
1.3.7 DEAMOX工艺 | 第26-27页 |
1.4 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1.4.1 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机理 | 第27-28页 |
1.4.2 厌氧氨氧化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分类 | 第28-29页 |
1.4.3 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1.4.4 厌氧氨氧化菌工艺的工程化应用 | 第31-33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7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6-43页 |
2.1.1 接种污泥 | 第36-37页 |
2.1.2 实验用水 | 第37-38页 |
2.1.3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38-42页 |
2.1.4 常规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2.2 微生物学检测 | 第43-47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3-44页 |
2.2.2 生物量提取和酶活性的测定 | 第44页 |
2.2.3 亚铁血红素含量 | 第44页 |
2.2.4 胞外多聚物 | 第44页 |
2.2.5 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44-47页 |
第3章 亚硝化SBR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 | 第47-74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目的 | 第4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3.1 反应器运行模式 | 第48页 |
3.3.2 接种污泥 | 第48页 |
3.3.3 实验进水 | 第48-4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9-73页 |
3.4.1 高低氨氮浓度交替进水情况下亚硝化SBR工艺的启动 | 第49-53页 |
3.4.2 温度对亚硝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3 pH值/FA浓度对亚硝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55-57页 |
3.4.4 DO浓度对亚硝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57-60页 |
3.4.5 SRT对亚硝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6 微生物形态结构扫描电镜分析 | 第61页 |
3.4.7 反应器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61-71页 |
3.4.8 有机物对亚硝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71-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厌氧氨氧化ASBBR反应器的启动运行及Fe~(2+)的影响 | 第74-103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实验目的 | 第75-7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4.3.1 反应器运行模式 | 第76页 |
4.3.2 接种污泥 | 第76页 |
4.3.3 实验进水 | 第76页 |
4.3.4 实验装置 | 第76-77页 |
4.3.5 实验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7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7-101页 |
4.4.1 厌氧氨氧化ASBBR反应器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 | 第77-82页 |
4.4.2 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失稳及恢复 | 第82-84页 |
4.4.3 微生物形态结构扫描电镜分析 | 第84页 |
4.4.4 反应器启动成功后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84-92页 |
4.4.5 pH值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影响 | 第92-93页 |
4.4.6 进水中COD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影响 | 第93-96页 |
4.4.7 进水DO浓度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影响 | 第96-98页 |
4.4.8 Fe~(2+)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及过程中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 第98-100页 |
4.4.9 Heme C content亚铁血红素C含量(μmol Heme C/mg protein) | 第100-101页 |
4.4.10 Fe~(2+)对厌氧氨氧化菌形态的影响 | 第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亚硝化SBR-厌氧氨氧化ASBBR组合工艺的启动运行 | 第103-126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实验目的 | 第103-10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5.3.1 研究内容 | 第104页 |
5.3.2 实验装置 | 第104页 |
5.3.3 实验用水 | 第104-105页 |
5.3.4 实验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105页 |
5.3.5 接种污泥 | 第105页 |
5.3.6 反应器运行模式 | 第105-10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4页 |
5.4.1 生活污水亚硝化SBR脱氮工艺研究 | 第106-108页 |
5.4.2 生活污水厌氧氨氧化ASBBR脱氮工艺研究 | 第108-110页 |
5.4.3 C/N比对亚硝化SBR-厌氧氨氧化ASBBR反应器组合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4.4 添加絮凝剂对厌氧氨氧化ASBBR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111-116页 |
5.4.5 絮凝剂作用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内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116-123页 |
5.4.6 亚硝化SBR-厌氧氨氧化ASBBR组合工艺故障分析与解决策略 | 第123-12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 第126-129页 |
6.1 结论 | 第126-127页 |
6.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6.3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