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珠江口盆地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变与生储盖组合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5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0-11页
        1.2.1 工区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存在问题第11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技术路线第12-13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3-14页
    1.5 主要取得的成果第14-15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5-24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5页
    2.2 构造单元划分第15-16页
    2.3 区域构造背景第16-19页
        2.3.1 盆地构造断裂系统第16-17页
        2.3.2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第17-19页
    2.4 地层发育情况第19-24页
        2.4.1 前古近系第20页
        2.4.2 古近系第20-21页
        2.4.3 新近系第21-24页
第3章 井震层序划分与格架建立第24-33页
    3.1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标志第24-25页
    3.2 地震层序界面特征第25-26页
    3.3 地震层序地层格架第26-31页
        3.3.1 韩江凹陷第27-28页
        3.3.2 陆丰凹陷第28页
        3.3.3 惠州凹陷第28-29页
        3.3.4 西江凹陷第29页
        3.3.5 恩平凹陷第29-30页
        3.3.6 文昌凹陷第30页
        3.3.7 开平凹陷第30页
        3.3.8 阳江凹陷第30页
        3.3.9 阳春凹陷第30-31页
    3.4 小结第31-33页
第4章 物源体系分析第33-38页
    4.1 古地貌分析第33-35页
        4.1.1 始新统文昌组底界面(T_(100))第33-34页
        4.1.2 下渐新统恩平组底界面(T_(80))第34-35页
        4.1.3 上渐新统珠海组底界面(T_(70))第35页
    4.2 地震反射标志第35-38页
第5章 沉积体系演化第38-61页
    5.1 沉积体系类型第38-51页
        5.1.1 岩心观察与描述第38-41页
        5.1.2 单井沉积相分析第41-44页
        5.1.3 连井沉积相分析第44页
        5.1.4 剖面沉积相分析第44-51页
    5.2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第51-58页
        5.2.1 始新统文昌组(T_(80)-T_(100))第51-52页
        5.2.2 下渐新统恩平组(T_(70)-T_(80))第52-53页
        5.2.3 上渐新统珠海组(T_(60)-T_(70))第53-54页
        5.2.4 下中新统珠江组(T_(40)-T_(60))第54-55页
        5.2.5 中中新统韩江组(T_(32)-T_(40))第55-56页
        5.2.6 上中新统粤海组(T_(30)-T_(32))第56-57页
        5.2.7 上新统万山组(T_(20)-T_(30))第57-58页
    5.3 沉积体系演化规律第58-61页
第6章 生储盖组合第61-67页
    6.1 生储盖特征第61-64页
        6.1.1 烃源条件第61-62页
        6.1.2 储集层类型第62页
        6.1.3 盖层类型第62页
        6.1.4 成藏组合特征与成藏模式第62-64页
    6.2 生储盖组合沉积特征与类型第64-65页
        6.2.1 陆生陆储陆盖型第64-65页
        6.2.2 陆生海储海盖型第65页
        6.2.3 海生海储海盖型第65页
    6.3 有利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其沉积特征第65-67页
结论与认识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改则县拿若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下一篇:塔北哈拉哈塘凹陷白垩系沉积层序演化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