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水下高速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1.1 课题背景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7-20页
第二章 水下可见光的传播特性第20-27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水下光束能量衰减第20-21页
    2.3 水下可见光的典型环境参数第21-24页
        2.3.1 吸收和散射第21-23页
        2.3.2 扩散距离第23-24页
        2.3.3 散射阶数第24页
    2.4 水下光学信道噪声第24-25页
    2.5 水下四种标准水质类型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水下可见光信道的数值仿真第27-59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水下MCNS的基本原理第27-30页
        3.2.1 基本假设条件第28页
        3.2.2 主要模块流程第28-30页
    3.3 水下MCNS各典型模块实现原理第30-49页
        3.3.1 光子属性和传输设置第30页
        3.3.2 光源模型和光子初态第30-33页
        3.3.3 光子的传输和散射第33-34页
        3.3.4 接收机模型和光子接收第34-35页
        3.3.5 未对准收发机的偏移模型第35-37页
        3.3.6 收发机实时相对运动模型第37-41页
        3.3.7 水域空间环境设计第41-43页
        3.3.8 实时绘图和三维显示第43-49页
    3.4 水下MCNS数据处理方法第49-53页
        3.4.1 精度和计算量控制第49-51页
        3.4.2 系统指标和统计计算第51-53页
    3.5 水下MCNS的测试与验证第53-58页
        3.5.1 相同距离下的脉冲响应第53-56页
        3.5.2 不同距离下的接收功率第56-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水下可见光高速通信传输技术第59-84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基于MCNS仿真结果的信道模型第59-63页
        4.2.1 双伽马模型第60-62页
        4.2.2 双指数模型第62-63页
    4.3 Zero-Padding信号传输与迫零均衡第63-64页
    4.4 PAM-ZP信号块传输设计第64-66页
    4.5 4PAM-ZP功率分配优化第66-68页
    4.6 不同阶数迫零均衡下的性能对比第68-71页
    4.7 不同长度和补零数下的性能分析第71-80页
        4.7.1 数据块长度对性能的影响第71-80页
        4.7.2 补零数对性能的影响第80页
    4.8 不同水质中的通信性能对比第80-83页
    4.9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复杂环境下水下可见光通信的系统仿真与分析第84-97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不同传输距离下的水下光通信第84-93页
    5.3 收发机实时相对运动中的水下光通信第93-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六章 水下可见光通信大规模光子MCNS仿真系统第97-111页
    6.1 引言第97页
    6.2 流程设计与功能模块第97-108页
    6.3 交互界面与默认设置第108-109页
    6.4 系统功能和创新性第109-110页
    6.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11-113页
    一、全文总结第111页
    二、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作者简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短波宽带多路并行接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欠采样条件下宽带信号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