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研究 | 第12-13页 |
1.2.2 现有产业关系下的产业重组与产业融合研究 | 第13页 |
1.2.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 第13-15页 |
1.2.4 战略性新兴产业间交叉融合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8页 |
1.3.1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4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4.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9-2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1 产业融合动力学说 | 第19-21页 |
2.1.2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演化三段论 | 第21-22页 |
2.1.3 RCK模型下产业融合经济均衡的获得 | 第22-25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2.1 产业融合 | 第25-26页 |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26页 |
2.2.3 传统产业 | 第26-27页 |
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7页 |
3.1 基于面板数据的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制约融合发展速度的产业因素 | 第30-31页 |
3.2.2 制约融合发展深度的区域因素 | 第31-32页 |
3.3 山东省产业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3.3.1 山东省传统产业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3.3.2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34-37页 |
第4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适用分析模型研究 | 第37-42页 |
4.1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9页 |
4.2 产业融合的静态、动态面板分析模型 | 第39-41页 |
4.2.1 静态面板分析模型 | 第39-40页 |
4.2.2 动态面板分析模型 | 第40-41页 |
4.3 产业融合的协整检验模型 | 第41-42页 |
第5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2-55页 |
5.1 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 | 第42页 |
5.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 第42-43页 |
5.3 战略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 第43-46页 |
5.3.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间投入与需求率测度 | 第44页 |
5.3.2 生产服务业中间投入及需求率测度 | 第44-45页 |
5.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程度测度 | 第45-46页 |
5.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 | 第46-53页 |
5.4.1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的静态面板分析 | 第47-52页 |
5.4.2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融合的动态面板分析 | 第52-53页 |
5.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整关系分析 | 第53-5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5-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