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原子吸收光谱中岩矿粉末悬浮液的制备及直接进样测定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地质样品的分析手段第11-15页
        1.2.1 光谱分析中样品传统前处理方法第11-13页
        1.2.2 固体直接进样技术第13-14页
        1.2.3 悬浮液进样技术第14-15页
    1.3 悬浮液的制备第15-20页
        1.3.1 超细岩矿粉体分散稳定理论第15-18页
        1.3.2 悬浮液固体颗粒粒径大小对分析性能的影响第18-19页
        1.3.3 样品的研磨技术第19页
        1.3.4 分散剂及其适宜浓度的选择第19-20页
        1.3.5 悬浮液的固含量以及pH值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第20页
        1.3.6 物理分散手段第20页
    1.4 悬浮液的雾化第20-22页
        1.4.1 悬浮液的雾化过程第20-21页
        1.4.2 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雾化的影响第21-22页
    1.5 悬浮液进样光谱法分析岩石矿物第22页
        1.5.1 干扰及其抑制第22页
        1.5.2 校准方法第22页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样品悬浮液的制备及其分散稳定性的研究第24-48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6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5页
        2.2.2 岩石矿物样品粉末超细研磨以及粒径的测定第25页
        2.2.3 用于制备岩石矿物悬浮液的分散剂的初步筛选第25页
        2.2.4 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样品悬浮液的制备第25-26页
        2.2.5 静置沉降-紫外可见光谱测定悬浮液稳定性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47页
        2.3.1 岩石矿物超细粉末的粒径及其分布第26-28页
        2.3.2 静置沉降-紫外可见光谱测定悬浮液稳定性的设计原理第28-29页
        2.3.3 分散剂及其不同数量级的质量浓度对岩矿粉末样品分散性的影响第29-34页
        2.3.4 分散剂质量浓度对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样品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第34-38页
        2.3.5 固体粉末含量对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样品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第38-42页
        2.3.6 不同pH值对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样品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2-44页
        2.3.7 分散剂对岩石矿物超细粉末分散的机理第44-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分散剂对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悬浮液雾化的影响研究第48-61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4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3.2.2 试验方法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9页
        3.3.1 固体粉末悬浮液直接进样原子化的设计原理第49-50页
        3.3.2 表面活性剂不同浓度对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第50-51页
        3.3.3 表面活性剂不同浓度对水溶液雾化效率的影响第51-52页
        3.3.4 表面活性剂不同浓度对水溶液雾化速率的影响第52-53页
        3.3.5 表面活性剂不同浓度对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悬浮液雾化效率的影响第53-56页
        3.3.6 表面活性剂不同浓度对岩石矿物超细粉末悬浮液雾化速率的影响第56-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悬浮液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几种岩矿中金属元素的含量第61-72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64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62页
        4.2.2 仪器工作条件第62-63页
        4.2.3 标准曲线法与标准加入法测定悬浮液中金属的含量第63-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71页
        4.3.1 氘灯扣背景悬浮液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分析岩石矿物悬浮液第64-67页
        4.3.2 塞曼效应背景悬浮液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分析岩石矿物悬浮液第67-70页
        4.3.3 传统酸溶消解前处理方法处理样品测定结果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5.1 结论第72-73页
    5.2 工程意义第73页
    5.3 创新点第73页
    5.4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舍女寺油田孔二段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下一篇: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烃源岩产烃率图版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