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3-15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 一、农村集体经济有关概念 | 第17页 |
| (一)农村集体经济 | 第17页 |
| (二)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 第17页 |
|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第18页 |
| (三)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想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31页 |
|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第20页 |
| 二、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5页 |
| (一)广宁县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 (二)广宁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第22页 |
| (三)广宁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 三、广宁县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措施、模式及保障机制 | 第25-29页 |
| (一)明确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措施 | 第25-26页 |
| (二)探索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模式 | 第26-28页 |
| (三)完善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28-29页 |
| 四、广宁县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特征 | 第29-31页 |
| (一)政府主导 | 第29-30页 |
| (二)整体发展思路明确 | 第30页 |
| (三)政策扶持 | 第30页 |
| (四)借力借势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1-37页 |
| 一、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 (一)部分贫困村债务负担重 | 第31-32页 |
| (二)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32页 |
| (三)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途径单一 | 第32-33页 |
| (四)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较慢 | 第33页 |
| (五)缺乏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 | 第33-34页 |
| 二、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4-37页 |
| (一)村干部思想狭隘 | 第34页 |
| (二)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较弱 | 第34页 |
| (三)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 | 第34-35页 |
| (四)未能充分利用优势产业 | 第35页 |
| (五)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不合理 | 第35-36页 |
| (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不完善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广宁县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 第37-44页 |
| 一、借鉴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 第37-38页 |
| (一)佛山市南海区“政经分离”模式 | 第37页 |
| (二)深圳市“城中村”模式 | 第37页 |
| (三)东莞市农村集体资产创新管理模式 | 第37-38页 |
| 二、调整发展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思路 | 第38页 |
| (一)制定科学的长期发展计划 | 第38页 |
|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38页 |
| 三、合理选择发展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领头人 | 第38-39页 |
| (一)优选贫困村领导团体人员 | 第38-39页 |
| (二)加强对领导团体的教育培训 | 第39页 |
| 四、针对性地探索发展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的途径 | 第39-40页 |
| (一)通过项目促进增收 | 第39页 |
| (二)通过集体物业发展促进增收 | 第39-40页 |
| (三)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增收 | 第40页 |
| (四)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增收 | 第40页 |
| (五)通过集体资产经营促进增收 | 第40页 |
| 五、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 第40-42页 |
| (一)财税支持 | 第40页 |
| (二)农业政策支持 | 第40-41页 |
| (三)土地政策支持 | 第41页 |
| (四)金融支持 | 第41页 |
| (五)科学技术支持 | 第41-42页 |
| 六、完善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制度 | 第42-44页 |
| (一)提高三资管理规范性 | 第42页 |
| (二)完善贫困村集体经济累积制度 | 第42页 |
| (三)完善不良债务化解机制 | 第42页 |
| (四)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