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光解水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光催化简介第11-12页
        1.2.1 光催化现象的发现第11-12页
        1.2.2 光催化发展的重要性第12页
    1.3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的原理第12-14页
        1.3.1 半导体光催化的反应过程第12-13页
        1.3.2 新型光催化材料的探索第13-14页
    1.4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途径第14-17页
        1.4.1 非金属元素掺杂第14-15页
        1.4.2 半导体复合第15-16页
        1.4.3 缺陷调控第16-17页
    1.5 g-C_3N_4、ZnIn_2S_4 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第17-18页
        1.5.1 g-C_3N_4 光催化材料第17-18页
        1.5.2 ZnIn_2S_4 半导体材料第18页
    1.6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8-20页
        1.6.1 本文的选题意义与创新点第18-19页
        1.6.2 本文的设计思路和内容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6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方法第26-30页
    2.1 实验试剂与药品第26-27页
    2.2 实验仪器第27页
    2.3 样品测试与分析条件第27-30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7-28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8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8页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28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28页
        2.3.6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第28页
        2.3.7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第28页
        2.3.8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8-29页
        2.3.9 荧光光谱测试第29页
        2.3.10 光解水测试第29-30页
第三章 有机物掺杂氮化碳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第30-45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实验过程第31页
        3.2.1 合成不同掺杂量的g-C_3N_4第31页
        3.2.2 样品光解水性能测试第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39页
        3.3.1 样品的结构研究第31-34页
        3.3.2 样品的形貌研究第34-35页
        3.3.3 样品的光吸收和比表面分析第35-36页
        3.3.4 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质表征第36-37页
        3.3.5 催化剂的光电化学测试第37-38页
        3.3.6 催化剂的带隙的比较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5页
第四章 P,F-单掺杂和P/F共掺杂氮化碳光解水性能调控研究第45-68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7页
        4.2.1 F掺杂的g-C_3N_4 样品的制备第46页
        4.2.2 P掺杂的g-C_3N_4 样品的制备第46页
        4.2.3 F,P 共掺杂的g-C_3N_4 样品制备第46页
        4.2.4 计算方法第46-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61页
        4.3.1 晶体结构与形貌研究第47-50页
        4.3.2 结构及价态的分析第50-53页
        4.3.3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53-54页
        4.3.4 催化剂的光电性能表征第54-56页
        4.3.5 催化剂带结构的变化第56-57页
        4.3.6 结构优化第57-58页
        4.3.7 电子结构及态密度的分析第58-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第五章 高度结晶和缺陷的g-C_3N_4 复合ZnIn_2S_4 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8-88页
    5.1 引言第68-69页
    5.2 实验步骤第69-70页
        5.2.1 DC-g-C_3N_4 催化剂的合成第69页
        5.2.2 合成不同比例DC-g-C_3N_4/ZnIn_2S_4 的复合物第69-7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0-80页
        5.3.1 结构与形貌表征第70-72页
        5.3.2 样品的XPS和 IR分析第72-74页
        5.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的分析第74-75页
        5.3.4 光催化性能的分析第75-76页
        5.3.5 光电测试分析第76-78页
        5.3.6 机理分析第78-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南丘陵区红壤酸碱缓冲能力及表面络合模型
下一篇:基于沸石咪唑骨架材料与非金属掺杂的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