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四、选题的价值和创新 | 第20-21页 |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责任伦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 第22-33页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基本内涵 | 第23-29页 |
一、责任伦理的内涵及基本原则 | 第23-25页 |
二、生态文明 | 第25-27页 |
三、生态文明示范区 | 第27页 |
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责任伦理诉求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嵌入责任伦理的紧迫性 | 第29-31页 |
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嵌入责任伦理的理论诉求 | 第29-30页 |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责任伦理的现实需要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责任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1-33页 |
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责任伦理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责任伦理的可能性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责任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政府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的责任伦理问题 | 第33-36页 |
一、政府生态责任意识淡薄 | 第33-34页 |
二、政府责任履行缺位、越位 | 第34-35页 |
三、政府生态责任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企业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的责任伦理问题 | 第36-38页 |
一、企业生态责任意识缺失 | 第36-37页 |
二、经济发展方式陈旧生态责任观念淡薄 | 第37-38页 |
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责任与法制的兼容度不高 | 第38页 |
第三节 公众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的责任伦理问题 | 第38-40页 |
一、公众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及道德自律 | 第38-39页 |
二、公众生产生活方式缺乏生态责任“主人翁”意识 | 第39-40页 |
第四节 苏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责任伦理的启示 | 第40-43页 |
一、南通:创新生态责任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 第40-41页 |
二、泰州:明确政府主导地位落实各方生态责任 | 第41-42页 |
三、扬州:公民生态责任意识较高全市生态文化氛围浓厚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建立健全以政府、企业和公众为主要对象的“三位一体”责任伦理体系 | 第43-53页 |
第一节 “三位一体”责任伦理的内涵和目标 | 第43-45页 |
一、“三位一体”责任伦理的内涵 | 第43-44页 |
二、“三位一体”责任伦理的目标 | 第44-45页 |
三、“三位一体”责任伦理的原则 | 第45页 |
第二节 强化政府生态责任意识,完善生态责任制度构建 | 第45-48页 |
一、加强行政人员责任伦理教育与培训 | 第45-46页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绩效评价制度 | 第46-47页 |
三、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追究制度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加强企业经营者生态伦理教育,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 | 第48-51页 |
一、树立企业经营者生态责任伦理意识 | 第48-49页 |
二、推进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建设 | 第49-50页 |
三、加速推动环保技术革新帮助公司可持续性发展 | 第50-51页 |
第四节 营造负责任的社会生态氛围,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第51-53页 |
一、强化教育引导,培育公众生态责任自觉意识 | 第51页 |
二、发挥舆论导向功能,营造关护生态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51-52页 |
三、创建生态文化时期的环保职责生产生存模式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件 | 第61-64页 |
调查问卷 | 第61-64页 |
访谈记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