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简介 | 第12-13页 |
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小单孢菌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小单孢菌简介 | 第16-17页 |
1.3.2 小单孢菌遗传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2.1 诱变育种 | 第17-18页 |
1.3.2.2 杂交重组与原生质体融合 | 第18页 |
1.3.2.3 基因工程 | 第18-19页 |
1.4 西索米星的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1.4.1 寡糖—西索米星 | 第19-20页 |
1.4.2 西索米星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T7表达系统 | 第22-24页 |
1.5.1 T7噬菌体 | 第22页 |
1.5.2 T7启动子 | 第22页 |
1.5.3 T7 RNA聚合酶 | 第22-23页 |
1.5.4 lacl基因 | 第23-24页 |
1.6 转录调控的机理 | 第24-25页 |
1.6.1 化学诱导型 | 第24-25页 |
1.7 菌种改良技术 | 第25-29页 |
1.7.1 诱变技术 | 第25-26页 |
1.7.2 遗传重组技术 | 第26页 |
1.7.3 基因工程技术 | 第26-29页 |
1.7.3.1 基因转移方法 | 第27-28页 |
1.7.3.2 基因敲除与替换技术 | 第28-29页 |
1.8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8.1 选题依据 | 第29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1.1 培养基 | 第31-32页 |
2.1.2 生化试剂 | 第32-33页 |
2.1.2.1 缓冲液及溶液 | 第32页 |
2.1.2.2 工具酶和试剂 | 第32页 |
2.1.2.3 药物及工作浓度 | 第32-33页 |
2.1.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1页 |
2.2.1 菌种培养及保藏 | 第33-34页 |
2.2.2 小单孢菌染色体DNA提取 | 第34页 |
2.2.3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34-35页 |
2.2.4 碱变性法提取质粒 | 第35-36页 |
2.2.5 DNA酶切 | 第36-37页 |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7页 |
2.2.7 DNA片段回收 | 第37-38页 |
2.2.8 DNA酶连反应 | 第38页 |
2.2.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页 |
2.2.10 大肠杆菌质粒转化(CaCl_2法) | 第38-39页 |
2.2.11 大肠杆菌与小单孢菌间的接合转移 | 第39页 |
2.2.12 发酵培养 | 第39-40页 |
2.2.13 生物效价鉴定 | 第40-41页 |
第三章 T启动子插入SBGC下游位点 | 第41-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1.1 菌株和质粒 | 第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3.1 交换臂的扩增与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4-45页 |
3.3.2 同源重组质粒pHB202的构建 | 第45-46页 |
3.3.3 接合转移与突变菌株筛选 | 第46-48页 |
3.3.4 工程菌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 第48-49页 |
3.3.4.1 斜面形态考察 | 第48页 |
3.3.4.2 生产力分析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重组生物元件插入SBGC上游位点 | 第51-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4.1.1 菌株和质粒 | 第5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3.1 交换臂的扩增与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54-55页 |
4.3.2 (lacI-lacP-lacO-T7RNApol)的扩增与质粒pLT7的验证 | 第55-56页 |
4.3.3 同源重组质粒pHB213的构建 | 第56-57页 |
4.3.4 接合转移与突变菌株筛选 | 第57-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工程菌DTS213生物学特性考察 | 第61-69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5.2.1 工程菌DTS213的形态考察 | 第61-62页 |
5.2.2 诱导物乳糖与IPTG | 第62页 |
5.2.3 不同诱导物对发酵单位的影响 | 第62页 |
5.2.4 代谢产物处理,测定与分析 | 第6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5.3.1 工程菌的形态比较 | 第63-64页 |
5.3.1.1 单菌落培养考察 | 第63页 |
5.3.1.2 斜面形态考察 | 第63页 |
5.3.1.3 菌丝形态考察 | 第63-64页 |
5.3.1.4 发酵颜色考察 | 第64页 |
5.3.2 生产力测定与分析 | 第64-68页 |
5.3.2.1 不加诱导物 | 第64-65页 |
5.3.2.2 乳糖诱导 | 第65-66页 |
5.3.2.3 IPTG诱导 | 第66-68页 |
5.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生物元件(lacP-lacO-T7RNApol-T7promoter)插入SBGC上游位点 | 第69-76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6.1.1 菌株和质粒 | 第7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6.2.1 引物设计 | 第71-7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4页 |
6.3.1 交换臂的扩增与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72页 |
6.3.2 (lacP一lacO-T7RNApol)的扩增与质粒pOT7的验证 | 第72页 |
6.3.3 中间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 第72-74页 |
6.3.4 同源重组质粒pHB224的构建 | 第74页 |
6.3.5 接合转移与突变菌株筛选 | 第74页 |
6.4 小结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