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引言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3.1 理论意义第24页
        1.3.2 现实意义第24-25页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25-26页
        1.4.1 研究思路第25页
        1.4.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5 创新之处第26-27页
第2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第27-55页
    2.1 相关概念第27-30页
        2.1.1 兵团第27-28页
        2.1.2 兵团文化第28-29页
        2.1.3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第29-30页
        2.1.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第30页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理论第30-48页
        2.2.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30-35页
        2.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论述第35-42页
        2.2.3 党的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论述第42-48页
    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据第48-55页
        2.3.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第48-50页
        2.3.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第50-51页
        2.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第51-52页
        2.3.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第52-55页
第3章 兵团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第55-71页
    3.1 兵团文化形成的基础第55-62页
        3.1.1 兵团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第55-57页
        3.1.2 兵团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第57-59页
        3.1.3 兵团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第59-62页
    3.2 兵团文化的形态第62-67页
        3.2.1 兵团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第63-64页
        3.2.2 兵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第64-66页
        3.2.3 兵团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第66-67页
    3.3 兵团文化的特点第67-71页
        3.3.1 浓厚的军人情结第67-68页
        3.3.2 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第68页
        3.3.3 对党忠诚与对组织依赖第68-69页
        3.3.4 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第69-71页
第4章 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关系第71-83页
    4.1 从目标上看: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一致性第71-74页
        4.1.1 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第72-73页
        4.1.2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73页
        4.1.3 激励人们为实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第73-74页
    4.2 从功能上看: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相似性第74-77页
        4.2.1 导向功能第74-75页
        4.2.2 保证功能第75-76页
        4.2.3 育人功能第76页
        4.2.4 开发功能第76-77页
    4.3 从内容上看:兵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互补性第77-83页
        4.3.1 兵团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有益补充第77-80页
        4.3.2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对兵团文化的凝练与升华第80-83页
第5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第83-109页
    5.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第83-92页
        5.1.1 政治情感资源第83-86页
        5.1.2 人生价值资源第86-89页
        5.1.3 道德精神资源第89-92页
    5.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资源第92-96页
        5.2.1 榜样示范的方法第92页
        5.2.2 现身说教的方法第92-93页
        5.2.3 实践教育的方法第93-94页
        5.2.4 依靠群众的方法第94-95页
        5.2.5 隐性教育的方法第95-96页
    5.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第96-104页
        5.3.1 兵团文化遗址第96-97页
        5.3.2 兵团文化产品第97-101页
        5.3.3 兵团文化活动第101-102页
        5.3.4 兵团英雄模范人物第102-104页
    5.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第104-109页
        5.4.1 自然环境资源第104-105页
        5.4.2 社会环境资源第105-109页
第6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第109-119页
    6.1 政治性第109-111页
        6.1.1 诞生于履行屯垦戍边的政治使命中第109-110页
        6.1.2 见证了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第110页
        6.1.3 服务于国家政治目标的实现第110-111页
    6.2. 民族性第111-113页
        6.2.1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第112页
        6.2.2 以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己任第112-113页
        6.2.3 由多民族职工群众共同创造第113页
    6.3 地域性第113-116页
        6.3.1 表现在形成的环境上第114页
        6.3.2 表现在兵团的文艺作品上第114-115页
        6.3.3 表现在兵团的英雄模范人物上第115-116页
    6.4 继承性第116-119页
        6.4.1 对中国历史上屯垦戍边精神的继承第116页
        6.4.2 对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继承第116-119页
第7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分析第119-137页
    7.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政治价值第119-123页
        7.1.1 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第119-121页
        7.1.2 事关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成败第121-123页
    7.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经济价值第123-127页
        7.2.1 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124-125页
        7.2.2 关系到兵团经济的二次腾飞第125-127页
    7.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文化价值第127-130页
        7.3.1 引领兵团文化发展第127-129页
        7.3.2 丰富和发展新疆文化、中华文化第129-130页
    7.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社会价值第130-134页
        7.4.1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130-132页
        7.4.2 有利于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建设第132-134页
    7.5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生态价值第134-137页
        7.5.1 帮助人们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第134-135页
        7.5.2 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第135-136页
        7.5.3 引导人们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第136-137页
第8章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第137-205页
    8.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第137-157页
        8.1.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兵团高校开发利用的现状第137-144页
        8.1.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兵团团场开发利用的现状第144-157页
    8.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第157-165页
        8.2.1 兵团相对落后的经济实力制约了开发利用的水平第157-158页
        8.2.2 兵团文化在形成和分布上的特点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第158-159页
        8.2.3 开发利用主体科学观的缺失造成开发利用缺乏深度第159-161页
        8.2.4 政府“孤岛”现象影响了开发利用的广度第161-164页
        8.2.5 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开发利用的致命短板第164-165页
    8.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第165-205页
        8.3.1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第166-174页
        8.3.2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遵循的原则第174-178页
        8.3.3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第178-182页
        8.3.4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第182-190页
        8.3.5 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举措第190-205页
结语第205-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13页
致谢第213-2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15-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性阈限中的族性身份:贵州黎族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冷漠治理向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