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与地球构造论文

用连续应变资料研究川滇地区应变特征及其分析

作者简介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川滇地区及周边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第16-22页
    2.1 区域地质地貌及构造背景第16-17页
    2.2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第17-19页
    2.3 川滇地区板块边界断裂带及历史强震分布第19-22页
第三章 地应变观测及其数据处理第22-30页
    3.1 洞体应变观测原理第22-23页
    3.2 钻孔应变观测原理第23-25页
    3.3 水平应变观测的应变换算方法第25-30页
        3.3.1 洞体应变观测的常用换算方法第25-27页
        3.3.2 分量应变观测的应变换算方法第27-30页
第四章 多面函数拟合法原理第30-36页
    4.1 多面函数拟合法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第30-33页
    4.2 拟合分析的数据选取和使用第33-36页
第五章 川滇地区应变场模型建立及分析第36-60页
    5.1 连续应变观测数据的选择第36-45页
        5.1.1 川滇地区连续应变观测台站的分布第36-38页
        5.1.2 原始观测数据质量的检查第38-40页
        5.1.3 观测点应变变化率的换算第40-45页
    5.2 多面函数法拟合模型参数的选择及精度统计第45-50页
        5.2.1 拟合结点的选择第45-46页
        5.2.2 核函数幂次的确定第46-47页
        5.2.3 平滑系数的确定第47页
        5.2.4 待定系数矩阵C的确定第47-50页
    5.3 川滇地区水平应变场的拟合与分析第50-53页
    5.4 连续应变数据与GPS数据的分析比较第53-60页
        5.4.1 GPS数据处理及对比资料选择第53-55页
        5.4.2 利用三角形法求解区域应变场第55-58页
        5.4.3 连续应变拟合结果与GPS数据分析结果的简单比较第58-6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60-61页
    6.2 后续工作第61-62页
致谢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GPS研究新疆天山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
下一篇:武汉后湖地区微动探测与钻探结果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