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马尾松概述 | 第8-9页 |
1.2 植物花期分子调控途径 | 第9-11页 |
1.3 花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 马尾松花发育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转录组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马尾松小孢子叶球性反转过程中的转录组分析 | 第18-30页 |
2.1 材料 | 第18-19页 |
2.2 方法 | 第19-20页 |
2.2.1 RNA提取和文库的构建 | 第19-20页 |
2.2.2 多球果马尾松转录数据分析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8页 |
2.3.1 转录组的组装和拼接 | 第20-21页 |
2.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第21-25页 |
2.3.3 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5-28页 |
2.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马尾松PmCO1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48页 |
3.1 、材料 | 第30-3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0-31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3.2 方法 | 第31-38页 |
3.2.1 总RNA提取 | 第31-32页 |
3.2.2 中间片段扩增 | 第32-34页 |
3.2.3 cDNA末端快速扩增(35’-RACE) | 第34-36页 |
3.2.4 序列拼接及全长克隆 | 第36页 |
3.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7页 |
3.2.6 马尾松PmCO1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3.3.1 总RNA提取结果 | 第38-39页 |
3.3.2 中间片段及RACE扩增结果 | 第39页 |
3.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4页 |
3.3.4 马尾松PmCO1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3.4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的PmCO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48-60页 |
4.1 材料 | 第48-49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4.2 方法 | 第49-51页 |
4.2.1 总RNA提取 | 第49页 |
4.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9页 |
4.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9页 |
4.2.4 PCR扩增及测序 | 第49-50页 |
4.2.5 PCR产物回收 | 第50页 |
4.2.6 载体链接与转化 | 第50页 |
4.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页 |
4.2.8 马尾松PmCO2组织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3.1 目的基因全长克隆 | 第51页 |
4.3.2 PmCO2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57页 |
4.3.3 马尾松PmCO2组织表达分析 | 第57-58页 |
4.4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的PmGID1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60-68页 |
5.1 、材料 | 第60页 |
5.2 方法 | 第6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5.3.1 目的基因全长克隆 | 第60-61页 |
5.3.2 PmGID1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5页 |
5.3.3 马尾松PmGID1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 第65-66页 |
5.4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6.2 创新 | 第6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附录1 | 第80-81页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81-82页 |
附录2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