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混凝土壳体结构的发展 | 第7-9页 |
1.1.1 .混凝土壳体结构的典型工程实践 | 第7页 |
1.1.2 .新型壳体结构的研究概况 | 第7-8页 |
1.1.3 .壳体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 | 第8-9页 |
1.2 .混凝土折板式密肋网壳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9-12页 |
1.2.1 .混凝土折板式密肋网壳 | 第9页 |
1.2.2 .混凝土折板式密肋网壳的分类 | 第9-10页 |
1.2.3 .混凝土折板式密肋网壳的研究进展及其适应性 | 第10页 |
1.2.4 .我国的地震灾害现状及抗震设防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基于时域法的人字形密肋网壳模态参数试验研究 | 第14-29页 |
2.1 .概述 | 第14页 |
2.2 .试验原理 | 第14-19页 |
2.3 .测试原理考证 | 第19-21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1-27页 |
2.4.1 .模型设计 | 第21-26页 |
2.4.2 .加载及数据采集 | 第26-27页 |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7-28页 |
2.5.1 .动力响应时程曲线 | 第27页 |
2.5.2 .模态参数分析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人字形密肋网壳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 第29-47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理论 | 第29-31页 |
3.2.1 .简述 | 第29-30页 |
3.2.2 .SSRS法 | 第30页 |
3.2.3 .CQC法 | 第30-31页 |
3.2.4 .两种方法的对比 | 第31页 |
3.3 .算例分析 | 第31-34页 |
3.3.1 .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34页 |
3.4 .参数化分析 | 第34-46页 |
3.4.1 .矢跨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2 .顶层框柱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3 .屋盖边梁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4 .横隔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5 .肋梁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6 .屋面板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4-46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人字形密肋网壳的弹性时程分析 | 第47-65页 |
4.1 .概述 | 第47页 |
4.2 .弹性时程分析理论 | 第47-49页 |
4.2.1 .结构动力平衡方程的增量形式 | 第47-48页 |
4.2.2 .线性加速度法 | 第48页 |
4.2.3 .Newmark法 | 第48-49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49-52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49页 |
4.3.2 .地震波选择 | 第49-51页 |
4.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4.4 .参数化分析 | 第52-63页 |
4.4.1 .矢跨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2 .顶层框柱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3 .边梁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4 .横隔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5 .肋梁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6 .屋面板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人字形密肋网壳的工程应用及复核 | 第65-72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5页 |
5.2 .算例情况 | 第65-70页 |
5.2.1 .有限元模型 | 第65-66页 |
5.2.2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66-67页 |
5.2.3 .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70页 |
5.3 .本章结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