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当代舞对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一)现当代舞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民族民间舞研究 | 第10-11页 |
| (三)现当代舞与民族民间舞发展研究 | 第11-13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现当代舞与民族民间舞的属性 | 第14-25页 |
| 一、民族民间舞溯源 | 第14-16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二)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 二、现当代舞溯源 | 第16-18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二)形态特征 | 第17-18页 |
|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 第18-21页 |
| (一)民族民间舞的再现 | 第19页 |
| (二)舞蹈形态的多样化 | 第19-20页 |
| (三)发展创新的延伸性 | 第20-21页 |
| 四、表现形式的融合 | 第21-23页 |
| (一)现当代舞的元素融合 | 第21-22页 |
| (二)音乐创新的融合 | 第22-23页 |
| 五、动作元素的融合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现当代舞对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影响 | 第25-32页 |
| 一、代表性作品分析 | 第25-30页 |
| (一)作品《一撇一捺》分析 | 第25-27页 |
| (二)作品《雪域汉子》分析 | 第27-28页 |
| (三)舞剧《蓝·印》分析 | 第28-30页 |
| 二、现当代舞对民族民间舞编创的影响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现当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融合的根源 | 第32-37页 |
| 一、时代发展及环境变迁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观与开放思维模式 | 第33页 |
| 三、艺术市场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四、民族民间舞属性特征淡化 | 第34-35页 |
| 五、民族民间舞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炼”出民族民间舞的“中国特色" | 第37-40页 |
|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保护“炼”出中国特色 | 第37-38页 |
| 二、科学、理性融入现当代舞思路 | 第38页 |
| 三、立足“文化自觉”在其引导下发展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