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高级氧化技术 | 第9-11页 |
1.1.1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第9-10页 |
1.1.2 电化学氧化技术 | 第10页 |
1.1.3 光化学氧化技术 | 第10页 |
1.1.4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 第10-11页 |
1.1.5 均相Fenton反应 | 第11页 |
1.2 均相Fenton反应机理 | 第11-13页 |
1.3 均相Fenton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4 对均相Fenton反应的改进 | 第14-16页 |
1.5 非均相类Fenton反应 | 第16-20页 |
1.5.1 非均相类Fenton反应的机理 | 第16-17页 |
1.5.2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 | 第17-20页 |
1.6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概述 | 第20-25页 |
1.6.1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晶体结构 | 第20-22页 |
1.6.2 铁酸铋(BiFeO_3)型钙钛矿的发展历史 | 第22页 |
1.6.3 BiFeO_3在催化领域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6.4 增强BiFeO_3催化活性的方法 | 第24-25页 |
1.7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1.7.1 选题依据 | 第25页 |
1.7.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5-2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BiFeO_3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 Cu掺杂BiFeO_3的制备 | 第29页 |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2.5 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 | 第30页 |
2.6 污染物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7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方法 | 第31页 |
2.8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31页 |
2.9 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 催化材料表征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3.1 BiFeO_3及Cu掺杂BiFeO_3的XRD分析 | 第32页 |
3.2 BiFeO_3及Cu掺杂BiFeO_3的BET分析 | 第32-34页 |
3.3 BiFeO_3及Cu掺杂BiFeO_3的SEM及EDS分析 | 第34-36页 |
3.4 BiFeO_3及Cu掺杂BiFeO_3的TEM分析 | 第36页 |
3.5 BiFeO_3及Cu掺杂BiFeO_3的ICP分析 | 第36-37页 |
3.6 BiFeO_3及Cu掺杂BiFeO_3的TG分析 | 第37页 |
3.7 BiFeO_3及Cu掺杂BiFeO_3的FT-IR分析 | 第37-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Cu掺杂BiFeO_3催化H_2O_2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 | 第39-52页 |
4.1 不同Cu掺杂量对BiFeO_3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 不同H_2O_2投加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反应初始pH值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 BiFe_0.8Cu_(0.2)O_3与传统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的比较 | 第44-45页 |
4.6 催化剂BiFe_0.8Cu_(0.2)O_3对苯酚的矿化研究 | 第45-46页 |
4.7 催化剂BiFe_0.8Cu_(0.2)O_3降解其他污染物 | 第46-47页 |
4.8 BiFe_0.8Cu_(0.2)O_3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 第47-48页 |
4.9 反应机理研究 | 第48-51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