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 第9-10页 |
1.2.2 以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 | 第10-11页 |
1.2.3 以往科研及找矿工作评述 | 第11页 |
1.2.4 以往构造叠加晕研究成果 | 第11页 |
1.2.5 矿山急需深部探矿增储 | 第11-12页 |
1.3 本次研究内容及方法和工作流程及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 | 第13-14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4-18页 |
1.4.1 野外工作概况 | 第14-15页 |
1.4.2 样品测试内容 | 第15-17页 |
1.4.3 内业制图 | 第17-18页 |
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4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1页 |
2.1.1 小秦岭金矿田的地质特征 | 第18-19页 |
2.1.2 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第21-24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4-36页 |
3.1 地质背景 | 第26页 |
3.2 含金石英脉特征 | 第26-30页 |
3.3 矿石特征 | 第30-32页 |
3.3.1 矿石类型 | 第30页 |
3.3.2 矿物组合 | 第30-31页 |
3.3.3 结构、构造 | 第31-32页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2-33页 |
3.5 成矿阶段 | 第33-36页 |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53页 |
4.1 矿床地球化学背景 | 第36-37页 |
4.2 元素统计分析 | 第37-41页 |
4.3 矿床元素组合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 第41-50页 |
4.3.1 元素组合特征 | 第41-42页 |
4.3.2 元素相关关系研究 | 第42-50页 |
4.4 指示元素在矿物中的含量特征 | 第50-53页 |
5 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 | 第53-70页 |
5.1 构造叠加晕浓度分带标准 | 第53-54页 |
5.2 构造叠加晕的基本特征 | 第54-70页 |
5.2.1 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特征 | 第54-56页 |
5.2.2 矿床-体构造叠加晕特征 | 第56-70页 |
6 桐峪金矿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 | 第70-77页 |
6.1 桐峪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 | 第70-71页 |
6.1.1 最隹指示元素组合及特征指示元素组合 | 第70页 |
6.1.2 模式特点 | 第70-71页 |
6.2 最佳指示元素的指示意义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 第71-74页 |
6.2.1 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中各元素的指示意义 | 第71-73页 |
6.2.2 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 第73-74页 |
6.3 预测靶位的定位 | 第74-77页 |
6.3.1 有利成矿空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 第75页 |
6.3.2 靶位定位方法 | 第75-76页 |
6.3.3 预测靶位内金金属资源量的计算公式 | 第76-77页 |
7 桐峪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结果 | 第77-91页 |
7.1 预测靶位特征分述及有利成矿部位特征分述 | 第77-88页 |
7.1.1 Q8501-3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 第77-80页 |
7.1.2 Q61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 第80-83页 |
7.1.3 Q28-1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 第83-85页 |
7.1.4 Q640-2号脉预测靶位 | 第85-86页 |
7.1.5 Q640-3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 第86-88页 |
7.2 预测靶位排序 | 第88-89页 |
7.2.1 排序标准 | 第88页 |
7.2.2 预测靶位综合排序结果 | 第88-89页 |
7.3 预测资源量 | 第89-90页 |
7.4 初步效果 | 第90-91页 |
8 结论 | 第91-93页 |
8.1 结论 | 第91-92页 |
8.2 存在问题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0页 |
附件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