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词基本创作风貌的成熟与定型 | 第14-25页 |
第一节 “资羽盖之欢”:词体娱宾遣兴功能的定位 | 第14-17页 |
第二节 “缘情造端”:词体言情特质的确立 | 第17-22页 |
第三节 “微宛绵丽”:词体整体风格的聚焦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晚唐五代词的内部“变异” | 第25-40页 |
第一节 “开山之功”:多样性题材的萌发 | 第25-30页 |
第二节 “花间别调”:清雅疏朗的词风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离骚初服之意”:士人政治忧患的融注 | 第32-40页 |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的因袭 | 第40-56页 |
第一节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词体娱乐功能的延续 | 第40-43页 |
第二节 “风格高轶,含蓄蕴藉”:对小令的继承与发展 | 第43-50页 |
第三节 “荣宠已极而忧患随之”: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浮现 | 第50-56页 |
一、延续南唐词坛的政治忧患 | 第50-52页 |
二、理性生命意识的深入勃发 | 第52-53页 |
三、早期词学理念的星星之火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的变革 | 第56-73页 |
第一节 多元互补的词体功能观 | 第56-61页 |
一、“聊佐清欢”的娱乐功能 | 第56-58页 |
二、“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抒情功能 | 第58-59页 |
三、“形容盛名”的现实功能 | 第59-61页 |
第二节 “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慢词长调的创制 | 第61-66页 |
第三节 “全没些脂腻气”:由“俗”到“雅”的审美转型 | 第66-73页 |
一、情感基调趋雅 | 第66-68页 |
二、生活追求趋雅 | 第68-71页 |
三、雅俗观念趋正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因革的意义 | 第73-83页 |
第一节 引领了宋词繁荣的先声 | 第73-77页 |
第二节 构架了士风转型的桥梁 | 第77-79页 |
第三节 推助了唐宋文化转型的进程 | 第79-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