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分子标记选择 | 第12-13页 |
1.1.1 以Southern杂交技术为基础的RFLP标记 | 第12页 |
1.1.2 以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 | 第12-13页 |
1.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3-15页 |
1.2.1 大豆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QTL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大豆株高和主茎节数、结荚高度QTL定位 | 第15-16页 |
1.3.2 大豆主茎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和四粒荚数QTL定位 | 第16-17页 |
1.3.3 大豆百粒重及单株粒重QTL定位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亲本及RIL群体 | 第19-20页 |
2.1.2 SSR引物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SSR标记分析 | 第20-21页 |
2.2.2 田间表型性状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1页 |
3.1 大豆SSR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 第23-25页 |
3.1.1 亲本间DNA标记的多态性及其在群体中的表现 | 第23页 |
3.1.2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3-25页 |
3.2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第25-48页 |
3.2.1 RI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25-35页 |
3.2.2 大豆株高的QTL分析 | 第35-36页 |
3.2.3 大豆主茎节数的QTL分析 | 第36-37页 |
3.2.4 大豆结荚高度的QTL分析 | 第37-38页 |
3.2.5 大豆主茎荚数的QTL分析 | 第38-40页 |
3.2.6 大豆一粒荚数的QTL分析 | 第40-41页 |
3.2.7 大豆二粒荚数的QTL分析 | 第41-43页 |
3.2.8 大豆四粒荚数的QTL分析 | 第43-45页 |
3.2.9 大豆百粒重的QTL分析 | 第45-46页 |
3.2.10 大豆单株粒重的QTL分析 | 第46-48页 |
3.3 大豆耐连作基因的QTL分析 | 第48-49页 |
3.4 多环境下的QTL分析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4.1 SSR标记的鉴定与应用 | 第51页 |
4.2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1-52页 |
4.3 两年五点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QTL | 第52页 |
4.4 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