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儿童电影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7-9页 |
(一)、儿童年龄的界定 | 第7页 |
(二)、儿童电影概念界定 | 第7-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基于台湾儿童电影研究的核心文献 | 第9-10页 |
(二)、内地及其他国家儿童电影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0-11页 |
(三)、台湾电影的相关文献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台湾儿童电影的发展概况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早期的台湾儿童电影 | 第12-13页 |
第二节 80年代与“新电影”运动中的儿童元素 | 第13-15页 |
第三节 90年代及以后的台湾儿童电影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台湾儿童电影的多元主题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 第17-20页 |
一、书写儿童世界的纯真与善良 | 第17-18页 |
二、聚焦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迷茫 | 第18-19页 |
三、展现儿童丰富多元的想象力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家庭世界的质疑与重构 | 第20-23页 |
一、家庭的关键性存在 | 第20-22页 |
二、父亲身份的缺失 | 第22-23页 |
三、对温情的家庭回归的期盼 | 第23页 |
第三节 主题的深入探索与细化 | 第23-26页 |
一、以儿童为载体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第23-25页 |
二、借儿童的旅程对乡村文明的礼赞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台湾儿童电影的艺术表达 | 第26-40页 |
第一节 儿童演员的纯真表演 | 第26-31页 |
一、以电影情绪为主的儿童表演 | 第26-30页 |
二、以儿童游戏为主的演员指导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符合儿童情趣的动画元素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内涵忧郁的色彩运用 | 第34-36页 |
一、红色:绘画天才与命运悲剧 | 第34-35页 |
二、黑色:死亡隐喻 | 第35页 |
三、白色:代表一切 | 第35页 |
四、绿色:生机与危险 | 第35-36页 |
第四节 表达情绪的儿童画作 | 第36-40页 |
第四章 台湾儿童电影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 第40-44页 |
第一节 台湾儿童电影对内地儿童电影的启示 | 第40-41页 |
一、注重儿童视角表达 | 第40-41页 |
二、运用自身童年经验 | 第41页 |
第二节 台湾儿童电影与伊朗儿童电影的比较 | 第41-44页 |
一、主题的比较 | 第41-42页 |
二、叙事的比较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附录 台湾儿童电影片单(1982-2016)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