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 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13-16页 |
| 2 地质背景 | 第16-21页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页 |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8页 |
| 2.3 中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 第18-19页 |
| 2.4 区域断裂构造 | 第19-21页 |
| 3 推覆-褶皱作用前的地质环境 | 第21-37页 |
| 3.1 地层序列 | 第21-28页 |
| 3.2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质环境 | 第28-35页 |
| 3.3 晚古生代地质环境 | 第35页 |
| 3.4 钻遇的晚中生代岩石组合及其地质环境 | 第35-37页 |
| 4 徐淮推覆-褶皱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机制 | 第37-54页 |
| 4.1 空间展布 | 第37-38页 |
| 4.2 叠瓦状逆冲变形带 | 第38-41页 |
| 4.3 推覆构造的结构特征 | 第41-42页 |
| 4.4 构造变形样式 | 第42-46页 |
| 4.5 推覆构造运动学 | 第46-47页 |
| 4.6 推覆定位时间和缩短量 | 第47-48页 |
| 4.7 多期变形构造与序次 | 第48-49页 |
| 4.8 大陆动力学演化 | 第49-54页 |
| 5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论文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