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以长沙市F社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 | 第18-22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城市社区 | 第18页 |
二、生活垃圾 | 第18-19页 |
三、生活垃圾分类 | 第19页 |
四、治理 | 第19页 |
第二节 理论阐释 | 第19-22页 |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长沙市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证分析 | 第22-36页 |
第一节 调研实施概况 | 第22-31页 |
一、调研地选择 | 第22-23页 |
二、问卷调查 | 第23-30页 |
三、访谈调查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长沙市城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 | 第31-36页 |
一、四级协同管理体系基本构建 | 第32页 |
二、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 第32-33页 |
三、垃圾分类宣传队伍不断扩大 | 第33-34页 |
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提高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6-46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一、分类的基础设施不到位 | 第36-37页 |
二、分类知识宣传效果不佳 | 第37-38页 |
三、居民源头分类形成率低 | 第38页 |
四、企业参与源头分类治理的热情不高 | 第38-39页 |
五、非政府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程度不深 | 第39-40页 |
六、多元主体在垃圾分类治理中缺乏协同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1-46页 |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 | 第41-42页 |
二、地方政府单方推动,资金投入有限 | 第42页 |
三、社区行政色彩过重,人员配备不够 | 第42-43页 |
四、居民主体意识薄弱,缺乏监督约束 | 第43-44页 |
五、企业投入成本较高,治理动力不足 | 第44页 |
六、非政府组织依赖性较强,经费与人才匮乏 | 第44-45页 |
七、尚未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多元利益难协调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完善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6-48页 |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垃圾分类法治化 | 第46-47页 |
二、制定垃圾收费标准,成立专项治理资金 | 第47-48页 |
三、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协调多元主体利益 | 第48页 |
第二节 强化社区居民主体意识 | 第48-50页 |
一、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营造浓厚社区氛围 | 第48-49页 |
二、构建居民自治网络,形成监管有效合力 | 第49-50页 |
三、制定有效激励措施,带动社区人人参与 | 第50页 |
第三节 激发企业源头治理动力 | 第50-52页 |
一、加大支持补贴力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 第51页 |
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企业资源对接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提升非政府组织协同能力 | 第52-55页 |
一、加强组织自身建设,长效推进垃圾分类 | 第52页 |
二、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定期开展社区合作 | 第52-53页 |
三、增强多元主体互动,合力参与垃圾分类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一 | 第63-65页 |
附录二 | 第65-66页 |
附录三 | 第66-67页 |
附录四 | 第67-68页 |
附录五 | 第68-69页 |
附录六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