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古代文献研究 | 第13-14页 | 
| 一、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13页 | 
| 二、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13页 | 
| 三、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用药治疗研究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近现代理论观点 | 第14-16页 | 
| 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14页 | 
| 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学认识 | 第14-15页 | 
| 三、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证型研究 | 第15页 | 
| 四、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5-16页 | 
|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与抗氧化应激疗法的现代研究 | 第16页 | 
| 第三节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 第16-19页 | 
| 一、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目标和治疗原则 | 第16-17页 | 
| 二、非药物治疗 | 第17页 | 
| 三、药物治疗 | 第17-19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32页 | 
| 第一节 一般资料 | 第19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三、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第二节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9-21页 | 
| 一、早期糖尿病肾病西医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 二、中医辨证标准 | 第20页 | 
| 三、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四、排除标准 | 第20页 | 
| 五、剔除标准 | 第20-21页 | 
| 六、病例中止标准 | 第21页 | 
| 七、病例脱落标准 | 第21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一、病例纳入及分组 | 第21页 | 
| 二、治疗方法 | 第21页 | 
| 三、观察方法与指标 | 第21-22页 | 
| 四、检测方法 | 第22页 | 
| 五、各项指标检测要求 | 第22-23页 |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23页 | 
| 第四节 临床研究结果 | 第23-32页 | 
| 一、研究病例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第23页 | 
| 二、治疗效果比较 | 第23-32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2-36页 | 
| 第一节 肾虚血瘀为糖尿病肾病常见证型 | 第32页 | 
| 第二节 补肾降糖方的组方特点及治疗作用 | 第32-33页 | 
| 一、组方特点 | 第32-33页 | 
| 二、治疗作用 | 第33页 | 
| 第三节 检测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33-34页 | 
| 一、ACR、UMA、UAER | 第33-34页 | 
| 二、MDA、SOD | 第34页 | 
| 第四节 治疗期间的病例脱落情况及不良反应事件 | 第34页 | 
| 第五节 补肾降糖方的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 第六节 本课题旳创新点 | 第35页 | 
| 第七节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附录 | 第41-4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