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1 硒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2 硒化合物的性质 | 第16页 |
1.1.3 硒蛋白的性质 | 第16-17页 |
1.1.4 硒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17页 |
1.2 硒的生物学作用 | 第17-20页 |
1.2.1 硒在哺乳动物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2.2 硒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1.2.3 硒在微生物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1.3 茶树与硒 | 第20-24页 |
1.3.1 茶树的生理生态特征 | 第20页 |
1.3.2 茶的功效 | 第20-21页 |
1.3.3 茶树富集土壤中硒的问题 | 第21-24页 |
1.4 草螺菌简介 | 第24-27页 |
1.4.1 植物内生菌 | 第24-25页 |
1.4.2 茶树草螺菌WT00C | 第25-26页 |
1.4.3 草螺菌的硒代谢 | 第26-27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1.5.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27-28页 |
1.5.2 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第2章 茶树内生草螺菌WT00C的硒酸盐还原 | 第29-62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9-35页 |
2.1.1 实验主要仪器和型号 | 第29-31页 |
2.1.2 实验菌株 | 第31页 |
2.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1页 |
2.1.4 实验主要培养基及配置 | 第31-32页 |
2.1.5 主要溶液及其配置 | 第32-35页 |
2.1.5.1 SDS-PAGE相关试剂 | 第32-33页 |
2.1.5.2 蛋白质浓度测定相关试剂 | 第33页 |
2.1.5.3 活细胞计数相关试剂 | 第33-34页 |
2.1.5.4 脂质检测相关试剂 | 第34页 |
2.1.5.5 还原糖检测相关试剂 | 第34页 |
2.1.5.6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相关试剂 | 第34-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5页 |
2.2.1 硒酸盐对茶树草螺菌WT00C生长影响的测定 | 第35-37页 |
2.2.1.1 草螺菌WT00C、草螺菌Os34和大肠杆菌BL21的培养 | 第35页 |
2.2.1.2 茶树草螺菌WT00C对硒酸盐还原作用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1.3 硒酸盐对茶树草螺菌WT00C生长抑制作用的检测 | 第36页 |
2.2.1.4 茶树草螺菌WT00C转化硒酸盐最适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2.2.2 草螺菌WT00C硒酸盐转化作用的检测 | 第37-39页 |
2.2.2.1 茶树草螺菌WT00C各组分还原硒酸盐能力的测定 | 第37-39页 |
2.2.2.2 茶树草螺菌WT00C利用硒酸盐合成含硒蛋白的检测 | 第39页 |
2.2.3 草螺菌WT00C还原硒酸盐所产红色纳米颗粒的性质检测 | 第39-45页 |
2.2.3.1 红色颗粒的分离和纯化 | 第39-40页 |
2.2.3.2 利用粒度分析仪检测红色硒颗粒分离纯化效果的方法 | 第40页 |
2.2.3.3 利用电子显微镜检测红色硒纳米颗粒物理性质的方法 | 第40-41页 |
2.2.3.4 利用X衍射能谱仪检测红色硒纳米颗粒物理性质的方法 | 第41-42页 |
2.2.3.5 利用X射线衍射仪检测红色硒纳米颗粒物理性质的方法 | 第42页 |
2.2.3.6 红色硒纳米颗粒内蛋白质的检测 | 第42-43页 |
2.2.3.7 红色硒纳米颗粒内还原糖的检测 | 第43-44页 |
2.2.3.8 红色硒颗粒内脂质的检测 | 第44-45页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60页 |
2.3.1 硒酸盐对茶树内生草螺菌WT00C生长影响的测定结果 | 第45-49页 |
2.3.1.1 草螺菌WT00C对硒酸盐还原作用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2.3.1.2 硒酸盐对茶树草螺菌WT00C生长抑制作用的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2.3.1.3 茶树草螺菌WT00C转化硒酸盐最适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47-49页 |
2.3.2 茶树草螺菌WT00C硒酸盐转化作用的检测结果 | 第49-51页 |
2.3.2.1 茶树草螺菌WT00C各组分还原硒酸盐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2.3.2.2 茶树草螺菌WT00C利用硒酸盐合成含硒蛋白的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2.3.3 草螺菌WT00C还原硒酸盐所产红色纳米颗粒的性质检测 | 第51-60页 |
2.3.3.1 利用粒度分析仪检测红色硒颗粒分离纯化效果的结果 | 第51-52页 |
2.3.3.2 利用TEM检测红色硒纳米颗粒物理性质的结果 | 第52-53页 |
2.3.3.3 利用SEM检测红色硒纳米颗粒物理性质的结果 | 第53-54页 |
2.3.3.4 利用EDS检测红色硒纳米颗粒物理性质的结果 | 第54-56页 |
2.3.3.5 利用XRD检测红色硒纳米颗粒物理性质的结果 | 第56-57页 |
2.3.3.6 红色硒纳米颗粒内蛋白质的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2.3.3.7 红色硒纳米颗粒内还原糖的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2.3.3.8 红色硒纳米颗粒内脂质的检测结果 | 第59-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茶树内生草螺菌WT00C对茶叶硒富集的研究 | 第62-77页 |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62-64页 |
3.1.1 实验主要仪器和型号 | 第62-63页 |
3.1.2 实验菌株 | 第63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63页 |
3.1.4 实验主要培养基及其配置 | 第63页 |
3.1.5 原子荧光实验相关试剂 | 第63-64页 |
3.1.6 实验植株和土壤 | 第6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3.2.1 细菌的培养 | 第64页 |
3.2.2 茶树的栽培 | 第64-67页 |
3.2.3 取样和制样 | 第67-68页 |
3.2.4 样品的检测 | 第68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76页 |
3.3.1 茶树根、茎和叶中硒含量的检测结果 | 第68-73页 |
3.3.2 茶叶中硒含量的统计学分析 | 第73-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