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地基中受扭单桩承载变形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受扭桩内力变形分析 | 第19-33页 |
| 2.1 概述 | 第19页 |
| 2.2 常用受扭桩计算方法 | 第19-28页 |
| 2.2.1 能量法 | 第19-21页 |
| 2.2.2 剪切位移法 | 第21-24页 |
| 2.2.3 有限杆单元法 | 第24-26页 |
| 2.2.4 边界元法 | 第26-28页 |
| 2.3 受扭桩试验研究 | 第28-33页 |
| 2.3.1 常规室内模型试验 | 第29-30页 |
| 2.3.2 离心机试验 | 第30-31页 |
| 2.3.3 现场足尺试验 | 第31-33页 |
| 第3章 双层地基中受扭单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33-54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双层地基中受扭单桩的计算方法 | 第33-41页 |
| 3.2.1 双层地基土模型及假定 | 第33-35页 |
| 3.2.2 扭转控制方程 | 第35页 |
| 3.2.3 单桩受扭弹性分析 | 第35-36页 |
| 3.2.4 单桩受扭弹性解答 | 第36-38页 |
| 3.2.5 单桩受扭弹-塑性解答 | 第38-41页 |
| 3.3 方法验证 | 第41-47页 |
| 3.3.1 单层地基对比分析 | 第41-47页 |
| 3.3.2 双层地基对比分析 | 第47页 |
| 3.4 参数分析 | 第47-53页 |
| 3.4.1 桩体剪切模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3.4.2 桩径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4.3 α_1、α_2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4.4 μ_1/μ_2的影响 | 第50页 |
| 3.4.5 桩顶扭转影响因子IΦ分析 | 第50-5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双层地基中受扭单桩数值分析 | 第54-74页 |
| 4.1 引言 | 第54页 |
| 4.2 ABAQUS简介 | 第54-55页 |
| 4.3 计算模型相关理论 | 第55-58页 |
| 4.3.1 本构模型介绍 | 第55-56页 |
| 4.3.2 接触面模型介绍 | 第56-58页 |
| 4.4 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 4.4.1 模型几何尺寸与参数取值 | 第58-59页 |
| 4.4.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59页 |
| 4.4.3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 4.4.4 荷载施加 | 第60页 |
| 4.5 承载力确定方式 | 第60页 |
| 4.6 模型验证 | 第60-62页 |
| 4.6.1 单层地基中受扭单桩验证 | 第60-61页 |
| 4.6.2 双层地基中受扭单桩验证 | 第61-62页 |
| 4.7 参数分析 | 第62-72页 |
| 4.7.1 桩底粗糙程度的影响 | 第62-65页 |
| 4.7.2 上下土层分布的影响 | 第65-67页 |
| 4.7.3 土体中应力分布情况 | 第67-70页 |
| 4.7.4 简化计算公式 | 第70-72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