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1.4.1 性别构成及分析 | 第19页 |
1.4.2 学习散打的年限 | 第19-20页 |
1.4.3 散打专项运动等级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1.5.3 访谈法 | 第22页 |
1.5.4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1.5.5 逻辑分析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湖南高校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 | 第23-30页 |
2.1 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 | 第23页 |
2.2 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 | 第23-24页 |
2.3 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的类型 | 第24-25页 |
2.4 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的性质 | 第25-26页 |
2.5 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的程度 | 第26-27页 |
2.6 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时段 | 第27-28页 |
2.7 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处理 | 第28-30页 |
第3章 湖南高校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的致因分析 | 第30-40页 |
3.1 散打专项学生生理因素 | 第30-32页 |
3.1.1 身体素质较差 | 第30-31页 |
3.1.2 旧伤未愈 | 第31-32页 |
3.1.3 身体疾病 | 第32页 |
3.2 散打专项学生心理因素 | 第32-34页 |
3.2.1 注意力不集中 | 第32-33页 |
3.2.2 思想包袱重 | 第33-34页 |
3.2.3 过度紧张 | 第34页 |
3.3 运动训练因素 | 第34-38页 |
3.3.1 准备活动不充分 | 第34-35页 |
3.3.2 技术动作错误 | 第35-36页 |
3.3.3 训练时水平或级别差距过大 | 第36页 |
3.3.4 运动负荷过大 | 第36-37页 |
3.3.5 过度疲劳 | 第37页 |
3.3.6 恢复时间及措施安排不合理 | 第37-38页 |
3.4 场地器材因素 | 第38-39页 |
3.4.1 场地因素 | 第38页 |
3.4.2 器材因素 | 第38-39页 |
3.5 天气因素 | 第39-40页 |
第4章 预防湖南高校散打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措施 | 第40-44页 |
4.1 强化散打学生身体素质训练 | 第40页 |
4.2 提高准备活动质量 | 第40-41页 |
4.3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 第41页 |
4.4 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 第41-42页 |
4.5 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 第42页 |
4.6 加强医务监督 | 第42页 |
4.7 运动后及时放松 | 第42-43页 |
4.8 改善场地设施条件 | 第43-44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4-46页 |
5.1 结论 | 第44页 |
5.2 建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附录1 湖南高校散打专项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附录2 教练调查问卷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