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Cu(Ⅱ)氯化物的结构 | 第11-13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技术的介绍 | 第13-15页 |
|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 第14页 |
| ·无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 第14-15页 |
| ·光束分光光度计简介 | 第15页 |
| ·Cu(Ⅱ)氯化物的紫外光谱和稳定常数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热分解法测定氯化镁浓度的研究 | 第20-24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 ·主要试剂和溶液 | 第20-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2-23页 |
| ·干燥法和氯化银重量法测KCl含量的对比 | 第22页 |
| ·氯化银重量法和热分解法测MgCl_2含量的对比 | 第22-23页 |
| ·结论 | 第23-24页 |
| 第3章 复杂氯化物多元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 第24-37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 ·主要试剂和溶液 | 第24-30页 |
| ·仪器介绍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数据转换 | 第30-3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31-37页 |
| ·LiCl-CuCl_2-H_2O体系紫外吸收光谱 | 第31-32页 |
| ·NaCl-CuCl_2-H_2O体系紫外吸收光谱 | 第32-33页 |
| ·KCl-CuCl_2-H_2O体系紫外吸收光谱 | 第33-34页 |
| ·MgCl_2-CuCl_2-H_2O体系紫外吸收光谱 | 第34-35页 |
| ·CaCl_2-CuCl_2-H_2O体系紫外吸收光谱 | 第35页 |
| ·不同碱(土)金属阳离子对Cu(Ⅱ)氯化物生成反应影响推断 | 第35-37页 |
| 第4章 光谱解析 | 第37-56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解析方法 | 第37-41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第37页 |
| ·"无模型"分析方法原理简介 | 第37-39页 |
| ·多重曲线分解-交互最小二乘程序简介 | 第39-4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1-56页 |
| ·LiCl-CuCl_2-H_2O体系主成分分析和光谱解析结果 | 第41-44页 |
| ·NaCl-CuCl_2-H_2O体系主成分分析和光谱解析结果 | 第44-47页 |
| ·KCl-CuCl_2-H_2O体系主成分分析和光谱解析结果 | 第47-49页 |
| ·MgCl_2-CuCl_2-H_2O体系主成分分析和光谱解析结果 | 第49-51页 |
| ·CaCl_2-CuCl_2-H_2O体系主成分分析和光谱解析结果 | 第51-53页 |
| ·Cu(Ⅱ)氯化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峰值比较 | 第53-54页 |
| ·不同碱(土)金属阳离子对Cu(Ⅱ)氯化物生成反应影响确定 | 第54-56页 |
| 第5章 Cu(Ⅱ)氯化物稳定常数的计算 | 第56-82页 |
| ·引言 | 第56-57页 |
| ·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 第57-61页 |
| ·Debye-Huckel方程 | 第57页 |
| ·b-dot方程 | 第57-58页 |
| ·Pitzer模型 | 第58-60页 |
| ·SIT模型 | 第60-61页 |
| ·氯离子活度系数的确定 | 第61-67页 |
| ·氯离子活度系数的实验测定 | 第61页 |
| ·氯离子活度系数的理论计算 | 第61-67页 |
| ·氯离子活度系数理论计算方法与实验测定方法简评 | 第67页 |
| ·Cu(Ⅱ)氯化物活度系数的计算 | 第67-69页 |
| ·溶液水活度的计算 | 第69-70页 |
| ·Cu(Ⅱ)氯化物稳定常数的计算 | 第70-80页 |
| ·[CuCl]_(aq)~+稳定常数的计算 | 第71-75页 |
| ·[CuCl_2]_(aq)~0稳定常数的计算 | 第75-77页 |
| ·[CuCl_3]_(aq)~-稳定常数的计算 | 第77-78页 |
| ·[Cucl_4]_(aq)~(2-)稳定常数的计算 | 第78-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