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1.1 肺部给药方式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 肺部给药载体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2.1 聚合纳米粒子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2 脂质体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2.3 其他纳米给药系统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 聚合物药物控释体系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3.1 温度敏感药物控释系统 | 第27-28页 |
1.3.2 pH敏感药物控释系统 | 第28-29页 |
1.3.3 氧化还原敏感性 | 第29-30页 |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30-33页 |
1.4.1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4.3 研究方案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共聚物合成与表征 | 第33-39页 |
2.1 前言 | 第33-34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34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2.3.1 端羧基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COOH)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2.3.2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接枝胱胺(PLGA-CYS)处理方法 | 第35页 |
2.3.3 聚乳酸-羟基乙酸-胱胺-聚天冬氨酸(PLGA-SS-PASP)合成方法 | 第35页 |
2.3.4 PLGA-SS-PASP聚合物~1H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 第35页 |
2.3.5 PLGA-SS-PASP聚合物中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页 |
2.3.6 PLGA-SS-PASP聚合物临界胶束浓度测试 | 第35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2.4.1 PLGA-SS-PASP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36-38页 |
2.4.2 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双乳化载药法及优化 | 第39-53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3.1 双乳化载药法制备PLGA-SS-PASP/DOX给药粒子 | 第40页 |
3.3.2 PLGA-SS-PASP/DOX颗粒粒径、zeta电位测试 | 第40-41页 |
3.3.3 样品包封率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3.3.4 优化条件实验 | 第42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3.4.1 双乳化载药颗粒PLGA-SS-PASP/DOX的表征 | 第42-43页 |
3.4.2 双乳化实验条件对PLGA-SS-PASP/DOX颗粒物性影响 | 第43-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自组装载药法及优化 | 第53-59页 |
4.1 前言 | 第53页 |
4.2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3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3.1 自组装载药法 | 第54页 |
4.3.2 PLGA-SS-PASP/DOX颗粒粒径、zeta电位测试 | 第54页 |
4.3.3 样品包封率测试方法 | 第54页 |
4.3.4 优化实验条件 | 第54-55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4.4.1 不同接枝率对载体物性影响 | 第55-56页 |
4.4.2 有机溶剂的选择对载体物性影响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体外释药评价 | 第59-73页 |
5.1 前言 | 第59页 |
5.2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59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0-64页 |
5.3.1 体外药物释放曲线 | 第60页 |
5.3.2 细胞培养用液的配制 | 第60页 |
5.3.3 细胞培养的方法 | 第60-62页 |
5.3.4 PLGA-SS-PASP/DOX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研究 | 第62-63页 |
5.3.5 PLGA-SS-PASP/DOX纳米颗粒细凋亡分析 | 第63-64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肺部给药条件模拟 | 第73-83页 |
6.1 前言 | 第73页 |
6.2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 第73-74页 |
6.2.1 实验药品 | 第73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73-74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4-77页 |
6.3.1 撞击器法测定空气动力学直径 | 第74-77页 |
6.3.2 雾化后粒径和Zeta电位测试 | 第77页 |
6.3.3 雾化后体外释药 | 第77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77-82页 |
6.4.1 PLGA-SS-PASP/DOX的可吸入性评价 | 第77-79页 |
6.4.2 PLGA-SS-PASP/DOX吸入制剂表征 | 第79-82页 |
6.5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83-8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7.2 文章的创新点 | 第84页 |
7.3 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性研究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93-9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