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4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6-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23页 |
二、研究设想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25-2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第27-37页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31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7页 |
三、研究线路 | 第37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7-40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37-38页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主要文献回顾与评述研究 | 第40-60页 |
第一节 企业理论与超市场契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40-48页 |
一、企业理论的文献评述 | 第40-43页 |
二、企业家才能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相关论述 | 第43-44页 |
三、契约理论与超市场契约框架 | 第44-48页 |
第二节 合作社是中国农业规模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 第48-60页 |
一、合作的概念 | 第48页 |
二、合作社的形成与可行模文献综述 | 第48-51页 |
三、工业反哺农业与农业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四、综合性合作社发展框架下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建设 | 第52-54页 |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评述 | 第54-60页 |
第三章 合作经济发展变迁与农业现代化 | 第60-82页 |
第一节 国外合作社的发展经营 | 第60-70页 |
一、日本的"农业协作组合"的成功经验 | 第61-63页 |
二、以色列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 第63-65页 |
三、肯尼亚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 第65-67页 |
四、巴西农业合作社经验 | 第67-68页 |
五、简单评述 | 第68-70页 |
第二节 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与变迁(1921-1949) | 第70-75页 |
一、影响建国前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三重力量" | 第70-73页 |
二 建国前农业合作组织的成就与特点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建国后农村合作运动的趋势(1949-1978) | 第75-78页 |
一、全国农村土地改革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 第75-76页 |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异化的农村合作运动 | 第76-77页 |
三、"政社一体"化的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现状 | 第77-78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经济的恢复与振兴 | 第78-80页 |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农业合作社的缺陷与改良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规模化农业生产与保障机制的实施 | 第82-9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2-83页 |
第二节 企业与企业家精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 第83-90页 |
一、农业规模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与发展模式 | 第83-87页 |
二、保障机制的实施步骤 | 第87-90页 |
第三节 案例研读与思考 | 第90-93页 |
一、企业主导的农业规模化利用 | 第90-91页 |
二、龙头企业主导的农地合理流转 | 第91-92页 |
三、农业企业对农民增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贡献 | 第92-93页 |
四、来自案例启示 | 第93页 |
第四节 企业主导的新农村发展模式路径研究 | 第93-97页 |
第五章 "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共赢与合作社模式创新 | 第97-113页 |
第一节 先进农业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第97-98页 |
第二节 研究分析框架 | 第98页 |
第三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第100-103页 |
一、沛县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 | 第100-101页 |
二、山东荣成"崂山"模式的成功经验 | 第101-102页 |
三、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02-103页 |
第五节 理论模型构建与阐述 | 第103-110页 |
一、基本假设 | 第103-104页 |
二、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 第104-108页 |
三、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 第108-110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公司+合作社+农户"双重委托代理分析 | 第113-12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劳动集密型与资本密集型农业生产的结合契机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研究路径回顾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第四节 基本分析框架与模型的建立 | 第118-123页 |
一、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119-121页 |
二、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121-123页 |
三、模型的简短解释与结论 | 第123页 |
第五节 经典案例研读与思考 | 第123-127页 |
一、仙坛模式成功的基础 | 第124-126页 |
二、仙坛模式的启示 | 第126-127页 |
第六节 评述性结论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微观组织架构跃迁与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 | 第129-142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29页 |
第二节 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准公共产品有效提供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数理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 第131-136页 |
一、命题的提出 | 第131页 |
二、数理模型框架 | 第131-136页 |
第四节 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136-140页 |
一、数据来源与解释 | 第136页 |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实证 | 第136-140页 |
第五节 实证数据解释 | 第140页 |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0-142页 |
第八章 工业反哺农业与农业生产方式路径创新 | 第142-15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42页 |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系列问题的提出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国内工业反哺农业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3-145页 |
一、国内工业反哺农业组织研究现状 | 第143-144页 |
二、工业反哺农业研究尚存不足之处 | 第144-145页 |
第四节 农业组织形式创新与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实施 | 第145-149页 |
一、新型合作社改善反哺的途径与效果 | 第145-146页 |
二、反哺对象的选择与定向反哺的意义 | 第146-148页 |
三、组织形态改良与反哺绩效的提高 | 第148-149页 |
第五节 来自案例的启示 | 第149-151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九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农业"准纵向一体化" | 第153-16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53-154页 |
第二节 土地、农村劳动力现状与未来破局的楔入点 | 第154-158页 |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生产方式的不协调 | 第155-156页 |
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吸纳的关键环节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组织架构变迁协同演进 | 第158-161页 |
第四节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与农业资本有效深化 | 第161-164页 |
第五节 来自"蓬莱葡萄种植模式"的思考 | 第164-166页 |
第六节 评述性结论 | 第166-168页 |
第十章 合作社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重建与村治模式改良 | 第168-18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68-170页 |
第二节 农村发展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变迁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政社一体"式人民公社制度与村治模式的基本概述 | 第172-174页 |
第四节 农村改革与农村治理模式的变革 | 第174-177页 |
第五节 合作经济的"嵌入"与农村"自治"管理的有效升级 | 第177-180页 |
第六节 案例研判与经验总结 | 第180-184页 |
一、广西荔浦县乡村"合作社+党支部"发展经验 | 第180-181页 |
二、河北省石井乡"合作社+党支部+村委会"三重引领 | 第181-182页 |
三、由案例引发的理论思考 | 第182-184页 |
第七节 不是结论的结论 | 第184-187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7-193页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189-191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4-205页 |
后记 | 第205-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