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 致谢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6-2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 1.2 国内外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3 国内外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污染源调查 | 第22-39页 |
| 2.1 河流基本信息 | 第22-23页 |
| 2.2 沿岸行政区域 | 第23页 |
| 2.3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6页 |
| 2.3.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 2.3.2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 2.3.3 土壤资源 | 第25页 |
| 2.3.4 土地利用情况 | 第25-26页 |
| 2.3.5 水文水系 | 第26页 |
| 2.4 研究区经济社会概况 | 第26页 |
| 2.5 污染源调查 | 第26-36页 |
| 2.5.1 工业污染源调查 | 第26-28页 |
| 2.5.2 生活污染源调查 | 第28-30页 |
| 2.5.3 农业污染源调查 | 第30-31页 |
| 2.5.4 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 | 第31-32页 |
| 2.5.5 污染源汇总 | 第32-36页 |
| 2.6 污染源评价 | 第36-38页 |
| 2.6.1 污染源评价方法 | 第36页 |
| 2.6.2 污染源评价结果 | 第36-38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3 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质现状评价 | 第39-58页 |
| 3.1 断面选择和资料来源 | 第39页 |
| 3.2 水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 第39-40页 |
| 3.3 水质评价方法 | 第40-46页 |
| 3.3.1 单因子评价法 | 第40-41页 |
| 3.3.2 综合指数评价法 | 第41-42页 |
| 3.3.3 模糊评价法 | 第42-45页 |
| 3.3.4 灰色评价法 | 第45-46页 |
| 3.4 水质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 3.4.1 单因子评价结果 | 第46-47页 |
| 3.4.2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 第47页 |
| 3.4.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47-51页 |
| 3.4.4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结果 | 第51-54页 |
| 3.4.5 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4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8-67页 |
| 4.1 水环境容量概念 | 第58页 |
| 4.2 计算单元的划分及排污口概化 | 第58-59页 |
| 4.2.1 计算单元的划分 | 第58-59页 |
| 4.2.2 排污口概化 | 第59页 |
| 4.3 水质模型的选择 | 第59-60页 |
| 4.4 参数的确定 | 第60-61页 |
| 4.4.1 污染物控制参数 | 第60页 |
| 4.4.2 设计水文条件的确定 | 第60页 |
| 4.4.3 对照水质C0和水质目标Cs的确定 | 第60-61页 |
| 4.5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61-62页 |
| 4.6 污染物削减量计算分析 | 第62-66页 |
| 4.6.1 污染物削减目标 | 第62-64页 |
| 4.6.2 污染源控制措施 | 第64-66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 第67-74页 |
| 5.1 主要问题识别与成因分析 | 第67-68页 |
| 5.2 污染源控制方案 | 第68-69页 |
| 5.2.1 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第68页 |
| 5.2.2 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 第68-69页 |
| 5.3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 | 第69页 |
| 5.4 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 | 第69-70页 |
| 5.5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 第70页 |
| 5.6 水环境执法监督能力建设 | 第70-71页 |
| 5.7 建立“河长制”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 第71-73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